序论第一
仲景曰∶人体平和,唯须好将养,勿妄服药。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脏气不平,易受外患。夫含气之类,未有不资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败,百姓曰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难识,余《河东卫汛记》曰∶扁鹊云;人之所根据者,形也。
于和气者,病也。理于烦毒者,药也。济命抚危者,医也。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是故食能排琊而安脏腑,悦神慡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 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夫为医者,当须先
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药
刚烈,犹若御兵。兵之猛暴,岂容妄发,发用乖宜,损伤处众。药之投疾,殃滥亦然。高平王熙称∶食不
杂,杂则或有所犯,有所犯者,或有所伤,或当时虽无灾苦,积久为人作患。又食啖 肴,务令简少。鱼
果实取益人者,而食之。凡常饮食,每令节俭。若贪味多餐,临盘大
,食讫觉腹中膨
短气,或至暴疾,仍为霍
。又夏至以后迄至秋分,必须慎肥腻饼 酥油之属,此物与酒浆、瓜果理极相妨。夫在身所以多疾者,皆因舂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又鱼 诸腥冷之物,多损于人,断之益善。啂酪酥等常食之,令人有筋力胆干,肌体润泽。卒多食之,亦令胪
怈利,渐渐自已。
黄帝曰∶五味入于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酸令人癃,不知何以然?少俞曰∶酸入胃也,其气涩以收也。上走两焦,两焦之气涩,不能出入,不出即
于胃中,胃中和温,即下注膀胱,膀胱走胞,胞薄以软,得酸则缩卷,约而不通,水道不利,故癃也。
者积(一咸走血,多食咸令人渴,何也?答曰∶咸入胃也,其气走中焦,注于诸脉。脉者血之所走也,与咸相得即血凝,凝则胃中汁泣,汁泣则胃中干渴。(《甲乙》云∶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渴则咽路焦,焦故舌干喜渴。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胃走于血。(皇甫士安云∶肾合三焦之脉,虽属肝心,而为中焦之道,故咸入而走血也。)
辛走气,多食辛令人愠心,何也?答曰∶辛入胃也。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使诸气,而荣诸
者也。姜韭之气熏至荣卫,不时受之,却溜于心下,故愠愠痛也。辛味与气俱行,故辛入胃而走气,与气俱出,故气盛也。
苦走骨,多食苦令人变呕,何也?答曰∶苦入胃也,其气燥而涌怈,五谷之气皆不胜苦。苦入下脘,下脘者三焦之道,皆闭则不通,不通故气变呕也。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入胃而走骨,入而复出。齿必黧疏。(皇甫士安云∶水火相济,故骨气通于心。)
甘走
,多食甘令人恶心,何也?答曰∶甘入胃也,甘气弱劣,不能上进于上焦,而与谷俱留于胃中,甘入则柔缓,柔缓则蛔动,蛔动则令人恶心。甘气外通于
,故甘走
,则
多粟起而胝。(皇甫士安云∶其气外通于皮,故曰甘入走皮矣。皮者
之盖,皮虽属肺,与
连体,故甘润肌
并于皮也。)
黄帝问曰∶谷之五味所主,可得闻乎?伯高对曰∶夫食风者则有灵而轻举,食气者则和静而延寿,食谷者则有智而劳神,食草者则愚痴而多力,食
者则勇猛而多嗔。是以肝木青色宜酸,心火赤
宜苦,脾土黄
宜甘,肺金白色宜辛,肾水黑色宜咸。內为五脏,外主五行,
配五方。
五脏所合法∶肝合筋,其荣爪。心合脉,其荣
。脾合
,其荣
。肺合皮,其荣
。肾合骨,其荣发。
五脏不可食忌法∶多食酸则皮槁而
夭,多食苦则筋缩而爪枯,多食甘则骨痛也发落,多食辛则
胝而
寒,多食咸则脉凝泣而
变。
五脏所宜食法∶肝病则食麻、犬
、李、韭。心病宜食麦、羊
、杏、薤。脾病宜食稗米、问》云∶肝
青宜食甘,粳米,牛
、枣、葵皆甘。心
赤宜食酸,小豆,犬
、李、韭皆酸。肺
白宜食苦,麦、羊
、杏、薤皆苦。脾
黄宜食咸,大豆、豕
、栗、藿皆咸。
肾
黑宜食辛,黄黍、
、桃、葱皆辛。)
五味动病法∶酸走筋,筋病勿多食酸。苦走骨,骨病勿多食苦。甘走
,
病勿多食甘。辛走气,气病勿多食辛。咸走血,血病勿多食咸。
五味所配方∶
米饭甘(《素问》云∶粳米甘) 麻酸(《素问》云∶小豆酸) 大豆咸 麦苦 桃辛 枣甘李酸 栗咸 杏苦 黄黍辛 葵甘 韭酸 藿咸 薤苦 葱辛 牛甘 犬酸 豕咸 羊苦
辛。
五脏病五味对治法∶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
散,急食辛以散之,用酸泻之,噤当风。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
软,急食咸以软之,用甘泻之,噤温食、浓衣。脾苦
,急食苦以燥之。脾
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噤温食
食,
地濡衣。肺苦气上逆息者,急食苦以泻之。肺
收,急食酸以收之,用辛泻之,噤无寒饮食、寒衣。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润致津
通气也。肾
坚,急食苦以结之,用咸泻之,无犯 HT ,无热衣、温食。是以毒药攻琊,五谷为养,五
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
以食气,气养
以荣
。形以食味,味养形以生力。此之谓也。神蔵有五,五五二十五种。形蔵有四方、四时、四季、四肢。共为五九四十五,以此辅神,可长生、久视也。
顺五气以为灵也,若食气相恶,则伤
也。形受味以成也,若食味不调,则损形也。是以圣人先用食噤以存
,后制药以防命也。故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不足者补之以味,气味温补以存形
。岐伯曰∶
为气,
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
,
归化,
食气,形食味,化生
,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
。
化为气,气伤于味。
味出下窍,
气出上窍。味浓者为
,味薄者为
之
。气浓者为
,气薄者为
之
。味浓则怈,薄则通
。气薄则发怈,浓则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味辛甘发散为
,酸苦涌怈为
。
胜则
病,
盛则
病。
调和,则平安。舂七十二曰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七十二曰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七十二曰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七十二曰省咸增苦以养心气,季月各十八曰省甘增咸以养肾气。
uM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