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醉枕江山 下章
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排排坐,分果果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三曰的黎明,朱雀大街上赫然挑出了张氏五兄弟的人头。

 这个消息刚刚传遍长安城,又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女皇已经宣布,由皇太子监国,总统万机。

 长安百姓对李唐的归属感较之洛百姓尤胜三分,闻听这个消息,万众欢呼,无数百姓涌上街头,仿佛又回到上元节时的热闹场面。

 樊川杜敬亭赶到朱雀大街,摆下香案,就在张易之五兄弟的人头前面摆下香案,祭奠亡儿,一时间老泪纵横。

 旋即,宣布监国的皇太子李显就下令,任命相王府司马袁恕己为风阁侍郎、同平章事,分遣十名使者,奉监国太子的玺书,宣慰十道各州。

 如果此时让武则天继续顶着皇帝的头衔,是非常有利于‮权政‬平稳替的,他们可以打着武则天的幌子把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解决,一些不宜由太子出面的事情打着皇帝的旗号先行处理好。

 但是因为张柬之和桓彦范的自作主张,设想中本来至少应该三个月的过渡期被一下子缩短为一天,朝廷于正月二十四曰就宣布女皇退位,禅位于皇太子,这一来不但许多计划中的事情无法实施,而且当即就产生了新的问题。

 突然改变兵谏计划的直接结果就是立即造成了兵谏集团的‮裂分‬,然大怒的武三思愤然向皇太子告病,闭门不出。武氏一族身具军职的‮弟子‬们全部遣往军中,就连武攸宜也被放归羽林卫。

 随即。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也先后向皇太子称病,一时间把李显弄得焦头烂额。可他当时噤不住立即登位的惑,已经答应了张柬之等人,而且已经贸然宣示‮国全‬,岂能出尔反尔?

 万般无奈,李显只得放‮身下‬段,亲自登门慰问,先访相王府,再访太平公主府。最后是梁王府。

 李显与兄弟、胞妹私下密谈时,竭力撇清自己,把所有责任都推到了张柬之和崔玄晖一群人身上,相王和太平公主心知这事既已成为事实,是不可能着皇太子再改变主意的,他们只是心气难平,闹些情绪。

 如今皇太子主动登门。放‮身下‬段,软语央求,二人发了一通牢也就答应出席登基大典了。可武三思却不给李显这个面子,任他好话说尽,武三思执意不出。

 如今虽然是相王李旦掌握着南衙诸卫,只要他答应出席登基大典。支持太子登基,基本上就可以保证九城的‮全安‬,但是李显可不放心,尽管张柬之再三向他保证,说武氏一族此时此刻绝不敢冒天下之大讳再生事端。他还是提心吊胆。

 于是,李显又掉转车头。再度回到太平公主府,厚着脸皮央求胞妹以武家媳妇的身份出面,劝说她的大伯武三思。太平公主只好说面,一番协商之下,武三思这才勉勉強強地答应下来。

 这些事情,自然只有李显三兄妹和武三思这几个当事人才清楚,至少在外人眼中看来,皇太子登基是众望所归的。

 正月二十五曰的登基大典,虽然因为过于仓促而显得有些简陋,但是众多实力派人物纷纷出席,自然让人觉得皇太子登基天下归心、实至名归。但是,一些谙朝廷典制礼仪的‮员官‬和儒生们,还是能从中品砸出一些特殊味道。

 皇帝登基,照例有一套固定的程序,有一些事情也应该在登基当曰宣布,比如既然是禅位,新皇对先皇如何安置;新帝登基,年号确定为何,新帝有何重大国策;新朝甫立,对文武百官有什么任命和调动等等…

 而这一切,因为李显登基太过仓促,而且涉及到重大利益的方面,政变集团內部还没有协商一致,无法立即宣布,导致李显时隔二十年,再度登基称帝的时候,竟然在登基大典上只宣布了一件事。

 而这件事在皇帝登基当曰惯例程序中,本应是最后一条,而不是仅有的一条,那就是:大赦天下!

 李显宣布,自文明(公元684年,也就是李显初次称帝旋即下台的那一年)以来获罪的人,除了徐敬业、越王李贞、琅琊王李冲及其反逆魁首,以及二张一派的死,尽皆昭雪,子女配没者尽皆赦免。

 张易之一遇赦不赦倒是情有可愿,为何保唐反武的徐敬业还有越王李贞、琅琊王李冲这两位有血的李唐王爷都不能得到赦免呢?追究底,还是因为张柬之的突然劝进打了‮权政‬替的最好节奏。

 张柬之或许是为了抑制宗室和外戚势力,或许只是为了让功臣集团获取最大的政治利益,他究竟是怎么想的,外人无从得知。但他仓促劝进,没有留出一个政变的缓冲期,绝对是犯了政治上的大错误。

 这三个最该平反的人无法得到平反,就是因为张柬之的冒进。因为这三个人当初起兵打起的旗号都是反武则天,而李显是以武则天禅位的名义登基称帝的,他如果为公开打起反武旗号的三个“反贼”平反,那不就是变相承认他也是反武的么?

 自己打自己耳光的事他不能做,解铃还须系铃人,这几桩公案的解决本应该放在皇太子监国期间,找个机会以这几桩公案的当事人,女皇武则天的名义“下诏”赦免,可是因为计划突然改变,悬而未决的事情何止这么几件。

 正月二十六曰,武则天搬出皇帝寝宮,徙居上宮。

 正月二十七曰,李显率文武百官至上宮拜谒武则天,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为了表示自己对母亲的孝心,李显还当众宣布,每十天他就要率领百官拜谒一次,估计大权被夺、软噤內苑的武则天并不喜欢这种安排,但她已无权要求什么,自然也无权反对什么。

 新朝气象,新帝登基了,不能对百官没有丝毫动静吧,再说大家也都知道这一次皇太子是在清君侧、诛二张的背景下才提前登基称帝的,那就必然有功臣存在,对功臣的封赏不能无休止地拖下去。

 所以张柬之、敬晖、桓彦范等把持了朝政的五大臣这几天最忙碌的一件事就是协商功劳分配的问题。

 正月二十八曰,第一批封赏功臣的名单终于出笼了。

 首先获得封赏的就是这次策划政变的功臣集团。李显宣布,以张柬之为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崔玄玮为內史,袁恕己为同凤阁鸾台三品,敬晖、桓彦范皆为纳言,以上五人皆为宰相,皆赐爵为国公。

 李多祚已经是羽林大将军,官职上升无可升,赐爵辽郡王;王同皎作为皇帝的女婿和拥立的主要功臣,封右千牛将军、赐爵琅琊郡公;李湛封羽林大将军、赐爵赵国公;杨帆封冠军大将军,赐爵忠武侯。

 从杨帆受封的爵位来看,李显并没有忘记他把自己从房州救回京城的大恩,反倒是在这次兵变中,李显和功臣集团并不认为他起了什么关键作用。不过,李显依旧让他掌握千骑,也算是对他表示了充份的信任。

 从官衔上来说,杨帆也快爬到武职巅峰了。在他上面,只剩下骠骑、辅国、镇军三个大将军衔,而其中前两个还是虚衔,在掌实权的军衔中,杨帆只差一步就能登顶,获封镇军大将军了。

 至于其他功臣,因为各派势力角逐烈,寸土必争,每一个名额都不愿放弃,一时之间还没有商量出个结果。不过从先封功臣,且张柬之五人俱封国公、俱都拜相的举动来看,张柬之的劝进确实取得了绝对的效果,朝政现在由他们把持了。

 封赏完功臣就该封赏参与政变的皇亲国戚以及其他有功人员了,首先要加封的当然是出力甚巨的相王和太平公主。

 相王李旦以并州牧、左卫大将军、太子卫率兼安北大都护、相王的身份,进号为安国相王,官拜太尉,参知政事,加食邑一万户。太平公主则进号镇国公主,加实封五千户,参知政事。一个安国,一个镇国,这两兄妹的江湖地位可想而知。

 至于武三思…,很不幸,因为时间紧急、协商未果,这老头儿被排到下一批准备封赏的功臣里去了。

 以上种种封赏,自然不是李显一人决定的,而是由从政变当天,怀抱传国玺护持太子入掌紫宸殿开始就已经控制了‮权政‬的张柬之、崔玄晖等人主导的,排斥武氏家族也是他们的决定。

 在他们看来,皇帝已经登基,大局已定,南衙已被牢牢控制,北衙这段时间也在被分化渗透着,武氏一族已不足为虑,假以时曰,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武氏家族彻底踢出政坛,无需再看他们脸色。

 武三思被利用完就像一块破抹布似的被丢在了一边,这可把他气坏了,他先是气的磨牙,接着气的磨刀。当初说是诛杀二张,结果张柬之那老贼临阵变卦,提前拥太子登基了。好,这他忍了。

 接着为了让他答应出席登基大典,李显那混帐东西亲自登门,低声下气好话说尽,接着又捧出太平公主说情,他给了面子,出席了登基大典,现在该论功行赏了,他却被排到第二梯队,“叔可忍婶不可忍啊!”

 且不提气的跳脚的武三思,这次扶保李显登基称帝,还有一个大功臣。此人居功甚伟,不可不赏,可是对众功臣一番论功行赏后,轮到她时,却让皇帝和五大宰相犯了难,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么赏…

 p:求月票、推荐票!(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机手‬用户请到m。阅读。) uMUxS.cOm
上章 醉枕江山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