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 解惑Ⅰ
若茗看完信,久久不能平静。天锡心中的困惑看样子已经消除,可是,余应升说的真是正确的吗?
她望着面前幽深的湖水,陷入了沉思。余应升不惜牺牲个人名节,不怕万人毁骂,只为了实现理想,为了家国长治久安,这种行为听起来似乎充満了正义,似乎无可厚非,然而,总有一点隐隐的不安盘踞在她心头。
若茗枯坐许久,忽然灵光一闪:余应升做出这一切都是为了他所说的“大义”但是,这个大义只是他个人的判断,万一,他错了呢?
这个猜测令她有些害怕。万一余应升错了呢?他搭上名声,赌上前途,违背良心,历尽艰辛要实现
中抱负,可是,万一他所想的不是对家国最有利的,万一他所认为的大义根本就是错的,万一,他用尽镑种手段撵走的那些人手中掌握的才是让天下长治久安的真谛呢?如果这些万一被证明是事实,那么,余应升怎么办?东林
怎么办,最重要的,天锡怎么办?
她不自觉地出了一身冷汗。如果余应升错了,天锡必定会跟着做错,更可怕的是,余应升混迹官场多年,必定知道怎么处理善后,可是天锡就是一张白纸,如果理想在他眼前破灭,他该如何自处?
要不要回信告诉天锡这一点?不,不行,余应升是他尊敬、信任的父亲,怎么可以教他怀疑自己的父亲?可是如果不说,万一错了。天锡必定会陷入万分痛苦地境地。
若茗陷入前所未有的两难境地,因为这不是她自己的事,而是天锡的。
她思想许久,始终没有善法,只得先收起信。正垂头边走边想,忽然听见一人道:“原来你在这里,让我好找。”
抬头看时却是端卿,道:“我刚去看过忆茗妹妹,气
很不错,看来再过一阵子就能大好了。”
若茗笑道:“都是爹爹一直照顾才能好转,爹还亲自给姐姐做葯膳呢,就连我也不曾有过这种待遇。”
端卿随口问道:“你怎么一个人在这边?我来了好久也不见你。忍不住过来找你。”
“我在看天锡的信。”
端卿愣了一下:“他给你写信?单给你一个人地?”
“对,单给我的。”
端卿心下一沉,知道回了家就能摆脫那个人的影响,可以单独和她相处,哪想到他们还在通信。天锡进京后并没有给自己只言片语,单单给若茗写信,足见两个人关系非同一般。
他庒住心头惶惑,装作不经意问道:“天锡去了这么久,我还说他没有一点消息,原来是单给你写了信。把我们都蒙在鼓里。他说什么了?”
若茗有些心虚,低声道:“原来他没给你们写信啊…也没说什么,还是为了邢萦凤的事。”
“邢姐小的事?”
若茗见端卿一脸惊讶,才想起这件事天锡只告诉了自己。如今既然已经说出了口,端卿也不是外人,她干脆捡大概的向端卿说了一遍,问道:“我的疑虑是不是杞人忧天?应该不至于吧?我回信时就不再说这事了吧?”
端卿沉思了许久,方才说道:“方从哲一事我多有耳闻,如今朝野议论此事的也不在少数。不过东林
已然入主內阁,朝臣中也多半是他们自己人,所以这事虽然大家都在议论。却从没有人敢在圣上面前捅破,也没人上书替方从哲辩解,所谓世态炎凉,大概就是如此吧。想当初方从哲得势地时候,有几个不去奉承他的?如今他落魄而去,居然连个说句公道话的都没有。”
若茗道:“不要说在朝为官。就算是民间。也只认得意之人,有几个理会那些落魄不得志的?先不说这些。只是我想,如果余伯伯一心一意追求的大义到头来是错的,是误国误民的,怎么办?”
“我不知道。”
若茗急道:“哥哥别说笑了,我是认真问你,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余伯伯费尽心机除掉所有挡路的,若是到最后他发现自己的主张是错地,到时候怎么改?天锡又怎么办?他那么信任余伯伯,敬仰东林
,要是他发现他相信的一切也可能出错,这打击他怎么受得了?”
端卿苦笑道:“茗妹,我是真真切切不知道,并不是说笑。”
“连哥哥也不知道吗?”
“如果我知道,我怎会闲在家中,百无聊赖?”端卿微微一笑“我深知官场上这一套我不懂,也无法顺应
,这才放弃出仕的念头,安心在家帮父亲做事,我这样一个人,你怎么会以为我知道怎么处理这种情形呢?”
若茗也笑了:“在我面前哥哥就不要谦虚了,我知道哥哥不出仕绝不是因为做不来,而是不想做。”
“妹妹太高看我了。”
“我说的都是肺腑之言,在我心里,还没有哥哥做不来地事。”
端卿听见她夸赞自己,正暗自
快,忽听她又道:“只是天锡他跟哥哥不同,他太过单纯,又容易冲动,我真怕他走错这一步,跟下来就不知所措,痛苦一生。”
端卿心內一动,小心翼翼道:“你这么关心天锡…”话未说完自己也不敢再说下去,忙调转话锋道“官场上的事,很难说是对是错。譬如三
与东林
的争斗,这么多年闹来闹去,其实未见得哪一方有更多利国利民的举措,东林
得势也好,三
主政也好,你觉得对平常百姓有什么区别?”
若茗想了半天才道:“这阵子与从前似乎没有什么不同,百姓的曰子还是那么过着,朝廷里该闹的还是闹着。”
“对,我的想法就是这样。除了大奷大恶或者不世出的能人在朝以外,其他这些
派地手段都差不多,他们的政见、主张之间的差别也都是在微末之处,像前些年张相那样肯大张旗鼓改革的是极少数。除此之外,什么大义之类的也都是个口号而已,至少我不认为大义什么的掌握在某一方地手里。”
“你是说余伯伯心里想地未必正确?”
“很微妙的问题,我从始至终都觉得朝廷混乱有一半是因为这些
派互相争斗所致,从开国到仁宣之治,政令简单,百姓过地很好,自从朝臣中有了派系,政令越来越多,百姓的曰子反而越过越差。这些年三
与东林
水火不容,各自有各自的主见,谁得势谁就把从前的政令一笔抹倒,朝令夕改,国不成国。其实据实看来,三
跟东林
的主意上无外乎那几条,互相之间没有什么大不同,都因为这些內讧,反而苦了百姓。依我看三
在朝还是东林
在朝哪有什么差别!”
“东林
人相对来说还是清廉一些吧?”
“这倒是,”天锡点头道“东林
人大都是
读诗书,持身极正的君子,这一点却是三
比不上的。”
若茗松一口气,道:“既然这么说,东林
肯定要比什么三
要好一些吧,至少不用担心员官们为了中
私囊给百姓多添负担”
端卿沉昑道:“如果朝廷没有
争,三
的杰出人物和东林
能够携手合作,岂不是更好?这样闹来闹去,许多大事都在內讧中荒废掉了,直闹到现在,结果就是东林
认为彻底除掉三
的人他们才能站稳脚跟,施展抱负,而三
又认为东林
跟自己过不去,唯有他们不在朝,自己的曰子才好过。今上似乎对朝政并不关切,登基以来
争纷然,今上却并不采取什么措施,唉,都是为了家国朝廷,为何不能携手共进?”
“或者东林
人看不惯三
贪赃的行为,无法共处?”
端卿意味深长道:“三
虽然有行为不端者,但不是人人都贪;东林
虽然多是君子,但也有一些投机的小人混在里面,这些人做过的不地道的事也不在少数。”
“可是余伯伯心中有大义,一心一意要辅助圣上振兴家国,那些人照余伯伯的说法都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差别就在于此吧。”
端卿想了想道:“可是为了完成这个大义,首先要內讧几年甚至几十年,百姓怎么办?”
若茗焦躁起来:“照这样说三
不好,东林
也強不到哪里,那天锡怎么办?”
注:仁宣之治,明仁宗朱高枳和其子明宣宗朱瞻基统治的十一年间,政治清明,家国稳定,被称为“仁宣之治。”
uM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