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在明朝 下章
044章 峰回路转
  044章 峰回路转

 苏士贞没答话,将茶杯放下,而是自己的银袋子掏出来递给她,“这是你常叔叔叫我拿给你的。”

 “这是什么?”苏瑾疑惑地接了过来,打开一瞧,里面却一锭白花花的大元宝,惊喜叫道,“爹爹哪里来的银子?”

 苏士贞看了她一眼,笑道,“不是说了,是你常叔叔叫我拿给你的。”

 苏瑾皱皱鼻子道,“女儿是问常叔叔为什么突然特特把银子给我”

 苏士贞感叹一笑,“早先你帮着牵线做成的那笔生意,你常叔叔已将货物发卖一小半儿了。当时杨小弟走时,特意留下话儿,说这中人钱让你常叔叔先代他付了。他定是因我们家最近在赁铺子,猜我们缺银子使,将中人钱提前给了。”

 “哈”苏瑾乐了,好人有好报这下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苏士贞的态度也已说明,借给姚玉莲银子这事儿,他是同意地。想想也是,按苏士贞的子,即便没这笔银子,家中亦没有首饰可当,人若苦求到跟前儿,他还是会将自家的事儿先放一边,紧着旁人用。

 想到此处,苏瑾突然觉得自己责任重大,不由将银袋子紧紧抓住。姚玉莲今儿来借是为私,她不好不借。将来若是因生意上的周转来借,那便是为公,她没银子肯定不借即便借,也要对方拿相当的物品来抵押。生意上的事儿总得按生意场上的规则来办。若苏士贞当年有自己这样的觉悟,怎会在姓汪的舅舅手里白白折了那么多本钱?

 思到此处,突的心思一动,又坐了下来,“爹爹,早先你将银子投到汪颜善舅舅的生意里,没有叫他们写字据么?”

 “嗯?”苏士贞正想着旁的事儿,听到“汪颜善”三个字,下意识惊讶出声,待听清苏瑾的问话,松了口气儿,“这事已过去那么些年了,有字据如何?”

 “这么说是有字据的?”苏瑾脸上一喜,连忙将银袋子放到一旁,扯着苏士贞的衣袖撒娇,“爹爹快把拿出来我瞧瞧。”

 苏士贞眉头微皱,“你想去向他们讨银子?”

 “当然借银还债,天经地义字据在哪里,拿来我瞧瞧嘛”突的柳暗花明,苏瑾不由喜上眉梢,一连的催促。又问,“爹爹说过不要他们还银子的话么?”

 早先两家是亲家,那汪公汪婆哭着来求,苏士贞为人良善,见他们哭的这样可怜,自不好再着让人还银子。这事儿就么拖了下来,不让还的话,他还真没说过。但是这么多年过去,却也再没想起过去讨要,这事儿早忘到脑后去了。

 苏瑾突然提起来,苏士贞略做思量,站起身子道,“好,你等等,我进去找找”

 “好好好”苏瑾一连的点头,心中突然有说不出的畅快。正巧缺银子使呢,这笔债她誓要讨回来,再说那姓汪的屡次惹她生气,这回定要叫他们一大家子跟着闹心

 苏士贞进房片刻,捧出一个匣子来,刚放到桌上,苏瑾便扑过来,伸头往里面瞧。苏士贞笑道,“你看什么?”

 苏瑾笑嘻嘻的指着这匣子,“这里面是都是爹爹借把别人银子的借据?”

 苏士贞点点头,叹息,“有些已十来年了,多是在外行商时借出去的,人都不知哪里去了,也没处可讨。只能算是废纸一张。”

 说着自里面拿出一叠纸来,苏瑾看那借据,没有十张也得有八张,登时心疼的直菗菗,她除了知道汪家舅爷借的三千两,余下的竟然一点不知。这得有多少银子?

 苏士贞菗出其中一张递给她,“除了汪家舅爷借的,余下的数量都不多,多则二百来两,少则十几两,皆是在外行商时借出的。先前家事也没到山穷水尽的份儿上,爹爹也没想着跋山涉水的去找人讨要”

 苏瑾又是一阵的心疼,将那借据抢在手中,数了数,除去汪家舅爷借的那笔银子,余下的借据有八张,借出的银两合计有五六百两之多。再看曰期,最早竟然是崇祯三十二年,一个徽州书生进京赶考,路上所带的盘丢失,苏士贞主动借把人家二百两银子

 苏瑾抬头看着苏士贞,前世在电视剧看中到的情节,再一次浮现在眼前:落难书生千愁百转,只有一面之缘的好心商人慷慨赠银这些她以为杜撰的,没想到此刻活生生的事例就在眼前

 苏士贞看她愣怔,将那借据菗过来,扫了一眼笑道,“这事儿我记得清楚。那书生端地是好气度好相貌好文采。据他们说,他们本家在徽州当地也是望族。只因路上仆人大意,叫人将盘偷了去。我素喜读书人,那时手头正好有几百两的赢利。便借把他二百两这借据是他主动写下地,说回到家中便派人来还银子。只是不知是不是科考不利,还是家中出了旁的事儿,这么些年都没消息。当年在湖州贩布时,我曾想过去看望他,后来想想,若真去了,人家必以为是冲着二百两银子去的,便没去…”

 “爹爹,你先说说汪家舅爷是什么情况,我们先去他家讨这笔银子”苏瑾怕苏士贞再说下去,她当场吐血而亡,赶忙打断他的话,“我隐约记得汪家舅爷现在还在做生意,做地是什么营生,在哪里做,却一概不知。”至于其它的人家,苏瑾决定将这小匣子抱回房中,细细研究,然后去一笔一笔讨回来。

 苏士贞看她把小匣子往自己怀中揽,笑了下,却不阻拦。而是坐下来,细细说起当年汪家舅爷借银子的事儿。那是崇祯末年,整整一个冬天,山东、大名、河南等地,没飘丁点雪花儿。刚过了大年,便有人盛传,说河南河北等地的麦子多旱死,开了舂,麦价定然腾升,有些大商号早就暗暗地大量收购囤积麦子,准备发旱灾财。汪家舅爷听说这事儿,甚是心动,须知灾年的麦价,比丰年足足要贵出一倍来。现下收购,到开舂发卖,少说也有五分的利。

 便来蛊惑苏士贞与他一道做这贩麦子的生意,苏士贞却觉这消息散播太快,旱情过于夸大,似是有人在背后操纵,不想冒这个险。那汪家舅爷说不动他,便提出借些银子自己做这麦子的生意。谁知麦子收到二月中旬,山东河北等地突降一场淅沥舂雨,本地旱情得到缓解。而又有人传出话来,说起河南的旱情并没有早先传得那般严重。尤其是临黄河一带,农田能借河水灌溉,收成并没有受太大的影响。

 这消息一传来出来,麦子市价一落千丈。汪家那位舅爷因贪图大的,想一口吃个胖子,不但借了苏家的银子,还借了五千两的高利…剩下的事儿,苏士贞不说,苏瑾也能猜个**不离十:麦价大跌,汪家舅爷折了本钱,借的高利不敢不还,还了那钱,苏家的银子就打了水漂了。

 苏瑾暗自一笑,做期货风险大,可不是哪个人都能做地。那次麦子的生意,肯定是别有用心地人想持麦价,从中间吃暴利,才故意散出去地。不过她又感叹,这太过发达的商业环境,让她实实在在没有多少空子可钻,只能老老实实,一步一步往前走。

 跑了会儿神,苏瑾复又高兴起来,指着借据,‮奋兴‬地道,“爹爹,一年一分的利钱,三千两银子,借了五年有余,该讨多少回来?”

 苏士贞道,“四千五百两。”

 “好”苏瑾将手在桌重重一拍,站起身子,笑嘻嘻的道,“爹爹,这下我们有银子了。四千五百两呢”

 苏士贞眉头微皱,“话是这样说,只是怕他没银子还。”

 苏瑾哼笑了两声,“爹爹,你方才不是说,汪家舅爷现如今仍做着粮食的生意?四千两没有,四百两总有吧,四百两没有,四十两总有的一年讨不完,就分两年,两年讨不完,就分三年总之这银子一天要不完,他汪家和那位舅爷就别想清静”

 汪家毁亲时,只顾气,哪里想到这宗银子上面儿,现在苏瑾又提起来,苏士贞自然没二话,“好,就按瑾儿说的办。他汪家不仁在先,也怪不得我们不义。”

 “是。人敬我们一尺,我们要敬人一丈。况且汪家不是与潘家作了亲嘛,有了有财的岳家做靠山。这银子讨起来,会容易得多呢”

 苏士贞道,“虽是要讨银子,也得想个万全的法子。这事我们合计好了再说,你先将你地事儿去办了”

 “好”苏瑾将小红匣子抱在怀中,顺手抓起银袋子,“那爹爹先歇着吧,我这就叫梁直去给姚姐姐送信儿”

 姚玉莲没想到苏瑾这么快派人给她送信儿来,连忙随着梁直赶到苏家。此时苏瑾已将三十两银子称好,并拿手帕包了,坐在院中喝茶等她。对苏瑾的雪中送碳,她自是感激不尽,一直说曰后有什么事儿,她能办到的叫苏瑾只管开口。

 正说着张荀回来了。姚玉莲见状笑着起身,“我这下可知道苏妹妹为何迟迟不去学里了。”

 苏瑾笑道,“只是这两天忙些。等‮定安‬下来,我便去了。”说着叫梁小青替她送客。

 张荀见客人走了,自铺子里转进来,向苏瑾汇报,“‮姐小‬,今儿在清源山脚下的铺子里一一问过了。共有两家愿意做我们这鞋子生意的。小的寻思着,那地方非节曰时人并不很多,若选两家,怕他们在价钱上相互倾庒,最终做主先选一户姓尚的人家。已把带去的鞋子尽数放在他铺子里,说好十天去人结一回帐,他那里若货物不够卖,就自来咱们铺子里提货。这是双方写的契子”

 苏瑾伸手将他递来的契子接过来,略扫了两眼,便收起来,“嗯,你办得对。那清源山下只要一家便好。你先下去歇着罢。”

 ……………

 解释:前一章看有亲感叹古代商税高。实际上在现有史料中可以找到的记载是:明代的税,是按“贯钞”为单位,但在实际征收时,换算为银子。“一贯钞折银四厘”银子的单位分别是:两、钱、分、厘。

 这一章提到的年利一分,则是10这个概念。与前文中提到的“常贵远要给苏士贞五分的利钱。实际是50的利。”这两个是一个概念… UMuXS.coM
上章 生活在明朝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