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三章增兵会议
在英国伦敦外
部大楼內举行的记者会上,英国的记者对相亨利坎贝尔班纳文可是一点也不客气,根本没有顾忌什么相的身份,提出来的问题让亨利坎贝尔班纳文非常尴尬。
英国观察家报的记者提问亨利坎贝尔班纳文,英国印度舰队全军覆灭的责任应该由他来承担,还是由印度舰队的指挥官卡拉格来承担?
这个问题让亨利坎贝尔班纳文更是恼火,就连一直保持的微笑也收敛了很多。
“我再重申一遍,我们大英帝国皇家海军印度舰队是为了荣誉而战的,是为了保卫我们大英帝国的海外殖民地不遭受华中帝国的入侵而战的,绝对不存在什么责任的问题,印度舰队的指挥官卡拉格将军,也是带来整支舰队与华中帝国的強大舰队浴血奋战之后,在完全没有了突围希望的情况下,考虑到保全更多印度舰队海军官兵的生命,才向华中帝国海军的舰队投降,请各位记住,卡拉格将军以及全体印度舰队的海军官兵,是我们大英帝国的英雄,这一点不容置疑。”
本国记者有3个人提问,有2名记者的问题都很让亨利坎贝尔班纳文难堪,在3名英国记者提问之后,亨利坎贝尔班纳文也就不再叫英国的记者了,这也不是自己人啊!
他犹豫着又点了一名法国记者站起来提问,让他松了一口气的是,这名法国记者比英国记者还给亨利坎贝尔班纳文面子,只问了关于英国对俄国进行无偿援助的问题,亨利坎贝尔班纳文也中规中矩的回答,英国一定会竭尽所能对俄国这位盟友进行支援。
之后被选中提问的一名德国记者,问的问题也没有那么刁钻,只是询问英国这次将准备再派遣多少6军,入进俄国场战,亨利坎贝尔班纳文的答复依然中规中矩。英国6军一定会尽量菗掉足够多的队部,与协约国、同盟国其他6个家国的6军,在俄国场战痛击华中帝国的6军。
回答完德国记者的问题,亨利坎贝尔班纳文害怕有记者提出更让他尴尬的问题。就匆匆结束了这场记者会,不顾各国记者高高举起来的手。
结束了记者会后,亨利坎贝尔班纳文马上把外
部长兰斯多恩侯爵找过来沉声说道:“让人给各个报纸打招呼,现在是战争期间,让他们不要
写。不然我们府政不会放过他们的,对那2名提问刁钻的记者进行调查,我怀疑他们是华中帝国的间谍。”
兰斯多恩侯爵了解相大人睚眦必报的性格,没有犹豫的点头说道:“相放心,我会把事情办妥当的。”
就在英国相亨利坎贝尔班纳文召开记者会的同时,在法国巴黎也在进行着一场对协约国和同盟国非常重要的会议,就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商讨对俄国场战继续增兵的会议。
这场会议俄国人是最关心的,于是让俄国财政大臣维特也赶到了巴黎,列席这场对俄国来说非常重要的会议。
俄国乌拉尔山脉以东的地区已经全部丢掉了,现在联军正在乌法城集结重兵。大约有42万德国6军、41万法国6军、17万英国6军、21万意大利6军、24万奥匈帝国的6军、23万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6军,以及近百万俄国6军,能集结到乌法城,但是华中帝国的军队战斗力实在太猛,从车里雅宾斯克城的战役完全可以让人深刻感受到的,就是联军又聚集了26o多万大军,俄国人也不敢保证乌法城固若金汤。
俄国人短期內往乌法城调集这近百万大军,已经是俄国人最大的能力了,俄国人连新组建起来的6军都已经派到乌法城,那些还在纸面上要组建的6军。一时半刻还不能组建起来,于是俄国人只能希望协约国和同盟国其他6个家国派遣更多的6军,入进俄国场战,增強乌法城的实力。
如果乌法城再被华中帝国占领。那么华中帝**队的铁蹄将会抵达俄国的伏尔加河畔,那么俄国的损失就大了去了,俄国无论如何也要在乌法城挡住华中帝国的铁蹄。
其他6个家国也非常重视这次的增兵会议,英国派来的代表是6军部的参谋长兰伯特斯特,德国的代表是德国6军总参谋长施利芬,意大利的代表是意大利的6军大臣汉纳韦德。奥匈帝国的代表是6军大臣穆易威利,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代表是国防部长恩维尔帕夏,而作为东道主的法国则直接由总统卢贝代表法国出席,都是各国重要的人物。
这场增兵会议已经进行了2天,11月9曰是会议的第三天,经过头2天的协商,6个家国对俄国场战增兵的数量,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协约国的英法和同盟国4个家国,彼此间都嫌对方增兵的数量不够,6个家国都没有了第一次协商出兵时,显得那么痛快。
今天的会议一开始,作为这场增兵会议的主持人法国总统卢贝对其他出席的各国代表说道:“为了表示我们法国抵抗华中帝国的决心,我们法国决定再次提供增兵的数额,将会再派遣8o万6军入进俄国场战,希望各国能把增兵的数额同样提高,毕竟这场战争是我们协约国、同盟国7个家国共同与华中帝国的战争,这次会议已经进行到了第三天,希望今天就能把各国增兵的数额确定下来,以增強前线队部的士气。”
法国6军经过最近的这次扩编,兵力已经达到了28o万,不过法国已经派遣了1oo万6军入进了俄国场战,并且已经损失了59万,这次又要出派8o万6军,也是蛮拼的。
此外法国能又派遣8o万大军入进俄国场战,也是因为法国6军准备再次扩充5o万的新队部。
意大利的代表6军大臣汉纳韦德马上接着说道:“你们法国6军就是再派遣8o万6军入进俄国场战,国內以及殖民地依然保留足够的兵力,我们意大利的6军就是经过最近扩编,一共也才达到8o万的规模,并且已经派遣了3o万入进了俄国。在车里雅宾斯克城战役中也损失了9万,现在再让我们意大利派遣3o万6军入进俄国场战,我们意大利本土和殖民地的6军就不够用了!”
法国和英国对意大利这次准备增兵的数额,意见是最大的。
英国代表是6军部的参谋长兰伯特斯特这时说道:“你们意大利不是已经决定再次扩编3o万6军吗?这样一来就是你们意大利往俄国场战派遣3o万6军。也可以保证在本土和殖民地保持5o万6军的规模。”
在车里雅宾斯克城战役之后,各国看到华中帝国皇家6军強大的战斗力,在心惊胆战的同时,不噤不约而同的选择再次制定了新的6军扩编计划。
要知道除了俄国之外,其他6个家国可都是最近刚刚完成6军的新一轮扩编。俄国是因为扩编的计划太庞大,到现在也没有完成。
意大利6军大臣汉纳韦德还没有接话,一旁的德国6军总参谋长施利芬就说道:“你们英国人的6军在最近这次扩编之后达到了33o万,结果上次才派遣3o万6军入进俄国场战,这次也才准备再增兵2o万,是不是有些太少了,完全不符合你们英国人的身份啊!”
在英法这方面,同盟国对英国增兵的数额也不认同。
英国6军参谋长兰伯特斯特马上反驳说道:“我们英国在亚洲殖民地已经投入了近2oo万大军,这次再向俄国场战增兵2o万,已经是我们大英帝国尽最大的力量了。我们英国6军部已经又有新的6军扩编计划,至少再扩编5o万以上的正规军队部,如果完成了这次新计划的扩军,不用这样召开会议进行讨论,我们英国也会再次往俄国场战投入更多的军队。”
英国人这次是真拿不出太多的6军,亚洲的殖民地那里就已经牵制了英国近2oo万的6军,英国人还有其他众多殖民地需要6军驻守,这次再拿出来2o万,已经非常不易了。
法国总统卢贝这时问道:“施利芬将军,不知道你们德国最终能再派遣多少6军入进俄国场战。听说你们德国的皇帝威廉二世,这一次准备再扩充1oo万6军的规模。”
德国6军总参谋长施利芬的下巴稍稍昂起一些才说道:“我们德国的增兵计划按照我们威廉二世陛下最新的指示,将再向俄国场战增兵1oo万精锐德国6军,补充我们德国6军在车里雅宾斯克城战役当中的损失。是我们这6个家国
入进俄国场战兵力最多的家国,总统先生还有什么意见吗?”
卢贝和兰伯特斯特这2位英法代表互相看看,都摇了头摇,德国在增兵会议一开始只表示将再派遣5o万6军入进俄国场战,现在扩大了一倍,成为这次增兵会议出兵最多的家国。他们还能有什么话能说。
法国总统卢贝又扭头对着意大利6军大臣汉纳韦德问道:“那么意大利这次能再增加多少队部加入俄国场战?”
汉纳韦德耸了耸肩说道:“我们意大利目前只能再派遣15万6军入进俄国场战,如果等我们意大利6军再次完成3o万6军的组建,到时候倒是可以继续增加入进俄国场战的兵力。”
15万6军也是意大利这次增兵的底线了,毕竟意大利原来的6军兵力,相比较而言,真的不算多,而且第一次已经派遣了3o万意大利6军入进了俄国境內,现在还有21万正在俄国场战准备与华中帝国的大战。
这时奥匈帝国的6军大臣穆易威利说道:“我们奥匈帝国最终决定这次再派遣45万6军加入俄国场战,如果我们奥匈帝国下一步4o万6军的新扩编计划完成,也可以再次增加兵力投入到俄国场战上。”
接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国防部长恩维尔帕夏说道:“我们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将再派遣4o万6军入进俄国场战,同时我们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还准备扩编3o万6军,如果等这批新扩编的队部组建完毕,俄国场战需要的话,我们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同样可以再次增加队部参战。”
这样一来德国6军将会再派遣1oo万6军加入俄国场战,法国6军8o万、英国6军2o万、意大利6军15万、奥匈帝国45万、奥斯曼土耳其帝国4o万,等于协约国的英法和同盟国的德意奥土,又将派遣3oo万大军加入俄国场战。
随后法国总统卢贝和英国6军部参谋长兰伯特斯特,相互小声
了一下,认同了同盟国4个家国这次对俄国场战增兵的数额。
德国6军总参谋长施利芬,意大利6军大臣汉纳韦德,奥匈帝国6军大臣穆易威利,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国防部长恩维尔帕夏也聚在一起,商讨了片刻,也认同了法国和英国对俄国场战增兵的数额。
而待在一旁俄国财政大臣维特此时终于出了一口长气,协约国的英法和同盟国的德意奥土这一下子又将出派3oo万6军入进俄国境內,顿时会让俄国场战的形式,变的有利于联军,俄国人也就不用对接下来的战斗,特别是乌法城即将爆的大战而那么提心吊胆了。
维特奋兴的对其他6个家国的代表说道:“我们俄罗斯帝国将继续完成计划当中剩下几个新集团军的组建,只要组建完毕就会派遣到前线,得益于英国、法国以及德国的支持,完成了这几个新集团军的组建,我们俄罗斯帝国也不会停止扩军的脚步,将会继续扩充6军的数量,一直到最终战胜琊恶的华中帝国。”
ps:感谢飞龙大哥的打赏,谢谢啦…
…
Um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