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二十一)一封家书
可这变法內容的第一条,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国中的“维新派”们烧的“头一把火”是要整个“烧掉”八股科举取士的千年旧制,兴办新式学堂来代替。
国中人独创的科举制度已经在国中实行了整整近一千二百多年,现在冷不丁一下子“取缔”造成的震动可想而知。
科举制度发明于隋唐,原来目的是为府政从民间提拔人才。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试考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科举制度对国中以至东亚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国中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科举制度其实对西方也有较大的影响,十八世纪时的欧洲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的思想家都很推崇国中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
某种程度上讲,后世的“高考”里,其实仍有科举的影子在里面。故此,有人称科举是华中文明的“第五大发明”
但国中从明开代始以后,科举的试考內容逐渐陷入了僵化,因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加上八股文的盛行,使考生的眼界、创造能力、立独思考能力都被大大地限制了。大部分人以通过科举试考为读书的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的“敲门砖”从另外一方面来讲,科举制度亦限制了人才的出路。到了清代,这种情况更是变本加厉。从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科学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大多数都意失于科场这种怪现象就可以想见当时的情形。科举制度为府政发掘人才的同时,也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百年以来,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场。虚耗光
。而且到了清代,因为又有特殊的“防汉”思想在作怪。清廷为了奴化愚弄汉人,更是严格束缚科举试考地內容,把整个国中地思想意识阶层带进了死胡同。
康有为们深刻意识到了这一点,想借此在国中的思想领域加以变革,其出发点是完全正确地,但在采取的方法上,他们却犯了严重的错误。
他们的办法很简单,就是让皇帝一声令下,全部予以废除!
且不说一项家国政策从出台到消亡能不能就这么简单一句话说废就废了,科举制度关系到了千千万万国中传统士子的未来和出路。在没有周密详细的安排和善后的情况下,就这么搞“一刀切”能成功才怪。
果然不出所料。这项“一杆子打翻一船人”的“变法措施”一经“出笼”就几乎招来了国全上下读书人阶层的一致“声讨”和“怒骂”
据北洋军情处收集的报情显示,当初梁启超联合一些人向光绪皇帝上书提出这项“建议”时,就险些遭到愤怒地士子围殴,梁启超办的一间报馆也因此被砸毁。梁启超曾经向总督张之
建议由这位总督大人上折子请废八股科举,应该差不多能行,张之
听了后大摇其头,说他不可能上这道折子。因为“恐触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之怒。”张之
对此看得很清楚,这句话可以说直接指出了问题地关键所在。
可即使这样“维新派”还是“百折不挠”地就这么“顶硬上”地来了,其“勇气”是“可嘉”滴,但得到的效果,只能是相反滴。
孙纲看完了这些报情,不知怎么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
因为,在他看来,后世倍受诟病的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其实主要在其考核的內容与试考形式方面。
自明清以来,科举试考的主要內容变成了宋代由经艺演变而成的八股文,八股文注重形式而忽略內容,危害极大,它严重束缚人们地思想,是维护封建****治地工具,在成为国中传统知识阶层的“时尚”地同时也把科举试考制度本身引向了绝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曾经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他一针见血的指出:“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可八股文毕竟盛行了这么多年,想要****之间尽废,根本不现实,反而会
发广泛的矛盾,造成国全
的动
。
其实,八股文只是一种文章形式,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在它的形式上变通一下內容,如果內容变成了西方的实用主义的科学知识,是否用八股文的形式来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一点,西方人可就比国中人聪明多了。
uM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