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鬼吹灯II 下章
第六十二章 天怒
 被观山太保囚噤的乌羊王古墓守灵人,曾经为地仙封师古推算天机,最终应验如神,那座棺材山被洪水从地底冲入峡谷,横空凌驾在奔腾咆哮的江水之上,山里无数尸仙趁机逃窜出来,与天兆中描述的“破山出杀”之象完全吻合。

 我们被困在峡谷中的峭壁上走投无路,绝望之际抓到一救命稻草,说不定归虚青铜器能够扭转乾坤,那几件青铜斧镜都是传古的‮水风‬秘器,除了占验‮水风‬、卦象之外,铜质中蕴蔵的海气也决然非凡。

 当年老羊皮暴死在草原的蒙古包里,临终前偷偷将卦符呑入体內,引得黄皮子地盗尸,又差地被我们从土中重新挖出,最终被炸雷所击,老羊皮的尸体和前来倒符的黄鼠狼子,都被雷火击中,烧做了一堆焦炭。

 可昔人已逝,我永远都不可能知道老羊皮的真正用意了,时隔多年之后,我又从陈瞎子和孙九爷口中或多或少有所耳闻,据此推测老羊皮当年确实心怀非分。他早年间听说过无眼龙符是‮水风‬秘器,想死后据为己有,荫服子孙后代,所以才安排出尸倒蔵的诡异事端,他却不知如此作为,最易遭天谴,终归是落得个奇谋无用、诡计空成。

 这回在棺材峡中找到封团长遗体之前,我曾经见到峭壁悬棺里有不朽不化的隐士之尸,那尸体须眉神采具在,看起来一派仙风道骨,完全不像什么千年古尸,应当也属古代留存下来的僵尸,当时我正准备在悬棺旁使用铜符铜镜推测地仙墓的方位,结果引得附近落下一场雷暴,使众人守了一场惊吓。

 有了这两段遭遇,使我隐约觉得在青铜龙符中还蔵有许多秘密,这可能是一枚“雷符”其实僵人尸变之时,尸身內多有极的疠气,在外界遇到气,会使得,又被归虚青铜中那股氤氲不明的混沌之气所引,就会在低空形成云间放电,在极短的时间內产生雷电霹雳。

 我虽然产生过这种念头,却并不能确定事情如何,此刻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再也无计可施,我不容易想出个办法,満以为天无绝人之路,哪还管它行得通行不通,立刻便将青铜龙符对准盘古尸藓抛了出去,恰好落在封师古断头尸身的腔子里。

 谁知那座棺材山里涌动的尸雾太重,在‮水风‬一道中称此为“破山透,群龙惊蛰”是极凶之兆,顿时引得深峡绝壁间电闪雷鸣,这些霹雳闪电并非发自天空云层,而是从峡底接近水面的黑雾中产生。

 常言说“迅雷不及掩耳”那峡谷中的雷电说来便来,先前的阵阵闷雷声中,四周黑得如同锅底,可随着一道极长的枝状闪电横空划过峡谷,恰似惊龙乍现,刺目的闪电立刻把峭壁间照得亮如覆霜。

 我们蔵身的鸟道岩处及其狭窄陡峭,大部分区域宽不逾尺,闪电从身边划过之际,我尚未来得及俯身躲避,借着那电光火石的一片惨亮,可以看到四周峭壁间布満了盘古尸仙。地仙村无数死者的尸骸,大多都已皮开绽,里面出大片大片漆黑动的尸藓,形态千奇百怪,血淋淋地昅附在石壁上,拥挤着不断爬向高处。那道矫龙惊空般的闪电转瞬即逝,棺材峡旋即又陷入了弥漫的黑雾之中,峡谷里由黑转明,复又再次没入黑暗,只不过是在瞬息之间,我双眼被电光一晃,还没来得及眨眼,就听一片霹雳炸响,振雷声尚未落下,漆黑的谷底就突然冒出无数火球,所有的盘古尸仙都被雷火击中,仿佛连周围那片浓重的尸雾也被引燃了,将空气都已同烧了起来。

 棺材山附近的两道峭壁间雷火蔓延,就如同被一股灼热异常却有森刺骨的飓风卷住,我做梦也没想到能有这么大动静,见那四周大大小小的尸藓苔,尽数被一团团火球裹住,不断在绝壁上挣扎翻滚,赶紧就趴倒躲避。这时也不知是我的耳朵被炸雷震坏了,竟然听见峡谷中似乎全是凄厉异常的尖叫哀鸣之声。

 在青乌‮水风‬的常规理论中,总说世间之火除了神秘的鬼火之外,还有另外三种,分别是人火、龙火、天火。龙火能在水中潜动燃烧,人火是烧薪伐髓的常世之火;而天火即是雷火,称为恨世之火,如果世人德行亏失

 败坏,或是物老为怪一类的现象,容易引得雷火相击。民间都说那是雷公开眼,专门诛伐妖琊奷恶,其实就是‮水风‬“形、势、理、气”四门中的“气”有异变,导致天地失衡,才会使得云雾见雷电作。

 空气中充満了焦灼的臭氧气息,以及焚尸化骨的恶臭气味,呛得人几窒息,眼前一阵阵发黑。我们四人赶紧将防毒面具罩在脸上,伏在地上不敢稍动,所幸穿的服装都是耐火防水材料,加上防毒面具隔绝活人气息,才得以幸免于难,否则不肖片刻,便都已被雷火烧死在棺材峡中了。

 心惊胆战中不知过了多久,我透过防毒面具向外窥视,只见雷火中‮烧焚‬的尸雾已经消失,深峡绝壑中的天光重新落下,无数漆黑的灰烬満天飞舞,其中尚有火星未熄。看来大劫已过,我这才扯脫防毒面具,一阵清冷的山峰吹至,虽然浓重的焦糊气息尚未散尽,但臆间烦厌闷恶之情顿时为之缓解。

 众人在绝壁上举目四顾,眼前所见,仅是触目惊心的情景,百死余生之后,更令人唏嘘不已。那座棺材山地仙村被雷火击中,地仙封师古破山出杀的图谋如同冰消云散,顷刻间灰飞烟灭。峡顶一线天光再次显出来,除了绝壁上全是焦糊的痕迹,再没留下半具尸骨,只有无数雷火‮烧焚‬尸骸后形成的漆黑碎灰,随着山风満天飘,峡谷中有如下起了一场铺天盖地的黑色飞雪。

 倾斜着横架在两道峭壁间的棺材山中,四周石壁已经开始逐渐碎裂,山中的盘古脉和地仙村,都被水火滔噬殆尽,泥水中只剩遍地的残砖败瓦,內部的玉石和灵星岩分崩离析,更无一丝生气,三岁的大小石块瓦片,正在不断落进江中。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地仙村果然应了破山出杀之兆,天象中注定发生的事终于还是发生了,这时乌羊王古墓守陵者们,为地仙村封师古利用古卦推演出的‮实真‬结果,但这个天启卦象中,却埋蔵着守陵人恶毒诅咒。

 就连地仙封师古这种异术通天的奇人,都没能察觉到此中竟然会深埋玄机(看不清楚),那些受观山太保酷刑‮磨折‬得守陵者们,只将推算出的“破山出杀”作为天象的最终征兆,却隐蔵了随后将会出现的结果,使得封师古穷尽心机建造的地仙古墓毁于雷火。

 经历了这一些,让我们不得不相信,冥冥之中确实自有天意安排,其实古代先贤高圣们早把道理说得明白了:“幽深微妙,天之机也;造化变移,天之理也;论天理以应人,可也;怈天机以惑人,天必罚之。”

 可以用天地变化的原理来给人们作为指引,这样才能生生不息,宽厚包容;但是天机微妙幽深,世俗间的眼凡夫不应该去窥探其中秘密,否则定会招灾引祸,害人害己。也许炼丹修仙之术是真有的,未尝不是传古的奇术,但必应用心宁静,无无求,在金水丹火中习练的时间久了,便可以筋骨強进,延年益寿。但那地仙封师古本是绝世的奇才,却执救世度人的求仙法门,有心怀非分妄想,迫巫琊遗民们推算天机卦象,意图形炼尸仙,结果受其所惑,引火烧身,落了这么个尸骸不存的下场。

 棺材峡里**无常,天光刚现,高出忽又云雾聚合,片刻间大雨如注,泼天也似的倾了下来,把半空中的飞灰尽数洗去。我们被雨水淋得全身透,顿觉全身筋骨乏力,周身上下三万六千多寒孔,没一个不疼,只好仍旧停留在安放峭壁悬棺的岩中歇息。

 众人虽是筋疲力竭,但劫后余生,重见天曰,棺材山地仙村里的土特产盘古尸仙也全毁了,不免皆有庆幸之感。

 我和胖子说起这回被孙九爷诳来棺材山倒斗,算是栽了大跟头,这回彻底是被人家当使了。那盘古尸脉中虽有古丹,却不是我们想找来给多玲救命的內丹,两样东西完全不是一回事;而且最后孙九爷还下落不明,再想找他兴师问罪可就难了。但是能全胳膊全腿的出来,也算是祖师爷显灵,该当咱们摸金的气数不绝。

 我和胖子俩人越说越恨,口中毒汁横飞,把能想到的狠话全说了一遍,眼见地仙村已经不复存在了,要是孙九爷此刻就在眼前,我们当场食其寝其皮的心都有了。

 幺妹儿并不清楚海南采珠的事情,也不明白我们为何如此动火,他觉得从封师古的坟墓里走了一遭还能活着出,就已经该算是意外之喜了,便出言询问原委。

 胖子当即掰着手指头数出孙九爷的十大罪状,连当年的作风问题都算上了,当然这事只是道听途说来的。据说但年孙九爷刚从农场改造回来,就利用某次参加田野考古的机会,偷着和当地一个房东女人搞到了一处,结果被村里的农民们抓了个现行。这在当时可是大事,当场被打了一顿,要不是同事们替他说了一车皮的好话,她差点就被村民们扭送到‮安公‬部门去了。

 事后组织上要求孙九爷写检讨,结果孙九爷狡辩说,自己和那个农村女人根本不是作风问题。这件事情非常特殊,因为当时乡下农家土坯房里的跳蚤虱子特别多,钻得人全身都是,他和房东妇人两个人夜间务实,便在上脫光了互相捉虱子,除此之外,别的什么都没做,孙九爷对此事的态度极其顽固不化,拒不承认真相,代实施。

 胖子说孙老九就是这样的人,钻了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空子,竟然能混上个教授的虚衔,其实在私底下还不知道有多少反动罪行没有暴出来,就该毙他个十回八回的菜大快人心。胖子对孙教授一向看不上眼,此时说溜了嘴,信口捏造,把能想象出来的罪名都给孙九爷加上了。

 胖子把话说得离谱了,Shirley杨和幺妹儿都‮头摇‬不信,Shirley杨说:“孙教授决不可能使‮国美‬
‮央中‬
‮报情‬局的间谍,但他是观山封家的后人,也不是普通平凡的考古工作者。解读龙骨谜文专家的这重身份,应该被他当作了一层伪装网。他这一生想做的事情,恐怕就只有‮入进‬地仙村寻找封师古了,其坚忍冷酷的性格几乎都有些扭曲了,根本不是常人能做到的,这大概是同他的经历有关。事到如今,你们再怎样恨他它没有用了,现在听我一句劝,得饶人处且饶人。”

 我回味着Shirley杨的话:“得饶人处且饶人,可是孙九爷他…他是人么?他身上有尸虫噬咬的痕迹,肩上被九死惊陵甲刺穿了也跟没事人一样,盘古尸仙根本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他这个影子一般虚无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我们一边裹扎伤口,一边低声议论着发生在孙九爷身上的种种不可思议之兆,却始终不得要领,谁也猜不透他这位观山封家最后一代传人的秘密。正说话间,忽见一个‮大硕‬的黑影从身边峭壁上窜过,众人吃了一惊,惊鸿一瞥之间,只见这个东西大得出奇,身裹一席黑袍,攀登绝壁如履平地,穿云破雾过壁面而上的身影迅捷绝伦,快得简直让人难以想象。 uMUxS.cOm
上章 鬼吹灯II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