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合纵连横
有人说,江南省虽好,但多是外人主政。
这句话道出了江南省官场的一种现象。所谓的外人,只是相对于本地人而言。确实,从江南省历来导领来看,无论是省级还是市级,都已外省人居多。
有人以此认为本地人的弱势,也有人认为这是江南省开放和开明的一种象征,当然,还有人认为,这只能说明江南省的政治战略地位的重要。
不过若因此以为江南省没有产生过本土的导领,那就错了。
江南省的本土导领,虽然不算多,但也不算少,比如余家。
有人说,官不过三代。但这话显然不适合余家。
余家的老人曾经是建国前的老红军,建国后在各种运动中又颇有收益,使原本平凡的家族曰益兴旺。从上个世纪70年开代始,余家的人就开始活跃在江南省的政坛上。然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还无法入进权力的最核心,但从省府政到市府政到区府政,余家都有人身居要职,可谓开枝散叶,很有一定的影响力。
特别是到了余小波这一代,余家已经到了鼎盛时期。
余小波聪明勤奋,依靠家族的照拂和自身努力,从区办公室的科员开始入仕,发展到市委办公厅的副主任,最后一步步走到江南省的副长省的位置。对于普通人来说,其发展的轨迹类似奇迹,对于余家人来说,也算是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巅峰。
当然,对于还不到50岁的余小波来说,他没有把这个位置当成是自己仕途的终点。他的內心依然望渴着有朝一曰能够入阁江南省的权力核心,尽管这个目标很难,但他坚信以自己的资质和能力。还是有希望的。
因为副长省这种位置,看上去很美,其实有时很空虚——相比某个部门的一把手,手中的权力还是不够直接。所以退而求其次,他也希望能够兼任某个权力部门的一把手。
对于分管安公的他而言,安公厅长是他颇为心动的一个目标。
要知道。安公和财政两条线,从某种角度来看几乎是权力中最核心和最有力的两方面。在不少地方,安公的一把手往往还是常委的身份。虽然江南省的安公厅长已经在若干年前也不再由常委兼任,但毕竟还是几大厅单位职务中炙手可热的一个职位。
早在上一任安公厅长要退下之前,余小波就已经为这个职位而努力了。按照他的想法,自己先当两年安公厅长,然后以此为跳板,在55岁之前冲击下常委的位置,还是希望不小的。最后的结果就是在干一届常委然后退休。也算是圆了余家这么多年来的一个仕途梦。
为此,他使出浑身解数,上下活动,包括跟比较熟悉的现任省宣传部长吴逸夫等走得更近,对已经退休的一些省导领看望和拜访的次数更多,甚至通过某些间接关系,跟央中的个别导领示好。
按照常理,安公厅长是必须由他兼任的。分管安公的副长省不是安公厅长。那还说得过去吗?那以后还怎么管安公这条线?
而且纵观省內,有资格调任安公厅长的那几个市委记书。要么任期未満,要么资历还不够,跟他相比实在没有什么竞争力。
所以他信心渐満,静等着一纸任命下来,让自己坐上安公厅长的座位。
但天有不测风云,官场有突发事件。
就在他盼星星盼月亮无限期待之极。竟然盼来了安公厅长要从央中空降的消息!
这不亚于晴天霹雳,将他雷得面目全非。
怎么会这样?!论资历,自己最老,论关系,自己的活动也够多了。怎么竟然还是拿不下安公厅长这个位置?!
他跑去问宣传部长吴逸夫。对方同样无可奈何,只道:“直接从央中下来的,我也没办法。”
眼见木已成舟,他只能饮恨接受这个事实。
不过从此,他对新的安公厅长算是恨上了。
就像一块快到口的肥
被人硬生生的从眼前拿走,对方拿走的可不光是美味,还关系到自己的体力,关系到能否跑到梦寐以求的下一个站点!
所以在他眼中,失去的不止是一个职位,而且是一次机会,一次命运的转折点!
对新安公厅长他虽然不想关注,但潜意识里却暗自留心。
朱正文的履历他已经了然于
。
先从基层干过,跟他一样做到了市委记书的位置,然后又调到安公部任政治部副主任,然后再下放来当江南省安公厅厅长。
这个仕途轨迹,以余小波看来,前半段平平无奇,后面的则大放异彩。要知道一个普通地市的市委记书要突然到安公部政治部任副主任,那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央中必须有人支持,而且是很给力的支持才行。而且从副主任的位置又突然空降为一个重要省份的安公厅长,那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简单的说,朱正文遇到了贵人,有重要导领在后面当靠山!
不过哪个导领没靠山?哪个大导领没大靠山?余小波虽然吃惊,虽然顾忌,但还不至于害怕。
但也用理智和谨慎克制了內心的愤怒,他先观察,了解清楚状况再出手。
后来终于等到了江安事件,等到了迅雷一号,然后,他才开始试探着出手了。
因为到目前为止,朱正文并没有展
出让他顾虑的地方。
几个省导领里面,也没有谁具体的倾向于他。
反倒是常委之一的宣传部长是比较倾向自己这边的。所以两相权衡,他觉得把握很大。
而且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自从朱正文开始推动迅雷一号行动之后,很多原本观望的人开始暗自结合到一起。因为大家都嗅到了他不同寻常的目的,——借迅雷行动来建立自己的势力。
这对于固有的政治势力和受益者来说是大忌,就像原本一个大锅的饭菜由几个人来分食,现在有人想強行将某些人的位置挤占,必然导致多人的共同反抗。
所以原先某些他没有联系和来往的人,悄悄的跟他传递了某些友好的信息,并且透
了某些共同的目的。
这其中也包括原来没有接触过的一些地市导领,孙福明就是其中之一。
原本余小波并不大想跟这种纯粹靠拍马庇、钻营人际爬上来的人有多少联系的,但这次在有着共同的“敌人”的前提下,他还是接受了这种临时的橄榄枝,联手“抗敌”
所谓“合纵”、“连横”读过战国历史的他深明这种道理。尽管朱正文到目前为止还不足以对他们产生大的威胁,但未雨绸缪,联手把对方打庒下去不失为一个上策。
所以他心动了,又一次找到了吴逸夫。
吴逸夫本人其实对朱正文的态度一般,既不示好,也不为敌。但因为余小波有意无意的影响,他也逐渐倾向于捍卫本省固有政治利益这方面。
在知道朱正文开始正式祭起了“屠刀”之后,他也动了。
他动的其实并不多,只是让某些东西保持不动——媒体。
是的,身为宣传部长的吴逸夫,要想让主要媒体集体失声,也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何况这事也不是什么大事,只是让他们在某些报道中过滤一些关键词即可。
所以迅雷一号行动的见报率急剧下降,甚至在对个别地市的主要安公
部干进行处理时,依旧被媒体低调处理。
——以不动应动,四两拨千斤,这是吴逸夫的第一招。
UM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