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张爱玲散文 下章
《惘然记》序
 北宋有一幅《校书图》,画一个学者一手持纸卷,一手拿着个小物件——看不清楚是簪子还是文具——在搔头发,仿佛踌躇不决。下首有个僮儿托盘送茶来。背景是包公案施公案揷图中例有的,坐堂的‮员官‬背后的两折大屏风,上有朝服下缘的海涛图案。看上去他环境优裕。他校的书也许我们也不怎么想看。但是有点出人意表地,他赤着脚,地下两只鞋一正一反,显然是两脚互相抹着褪下来的,立刻使我想起南‮湾台‬两个老人脫了鞋坐在矮石墙上拉弦琴的照片,不噤悠然微笑。作为图画,这张画没有什么特色,脫鞋这小动作的意趣是文艺的,极简单扼要地显示文艺的功用之一:让我们能接近否则无法接近的人。

 在文字的沟通上,小说是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就连最亲切的身边散文,是对朋友的态度,也总还要保持一点距离。只有小说可以不尊重隐私权。但是并不是窥视别人,而是暂时或多或少地认同,像演员沉浸在一个角色里,也成为自身的一次经验。

 写反面人物,是否不应当‮入进‬內心,只能站在外面骂,或加以丑化?时至今曰,现代世界名著大家都相当熟悉,对我们自己的传统小说的深也有新的认识,正在要求成的作品,要求深度的时候,提出这样的问题该是多余的。但是似乎还是有在此一提的必要。

 对敌人也需要知己知彼,不过知彼是否不能知道得太多?

 因为了解是原恕的初步?如果了解导向原宥,了解这种人也更可能导向鄙夷。缺乏了解,才会把罪恶神化,成为与上帝抗衡的魔鬼,神秘伟大的"黑暗世界的王子"。至今在西方"撒旦教派""黑弥撒"还有它的魅力。

 这小说集里《五四遗事》这篇是用英文写的,一九五六年发表,中译文次年刊出。其实三篇近作也都是一九五○年间写的,不过此后屡经彻底改写,《相见》与《·戒》发表后又还添改多处。《浮花蕊》最后一次大改,才参用社会小说做法,题材比近代短篇小说散漫,是一个实验。

 这三个小故事都曾经使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改写这么些年,甚至于想起来只想到最初获得材料的惊喜,与改写的历程,一点都不觉得这其间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这也就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了。因此结集时题名《惘然记》。

 此外还有两篇一九四○年间的旧作。联合报副刊主编痖弦先生有朋友在‮港香‬的图书馆里旧杂志上看到,影印了两篇,寄来问我是否可以再刊载。一篇散文《华丽缘》我倒是一直留着稿子在手边,因为部分写入《秧歌》,迄未发表。另一篇小说《多少恨》,是以前从‮陆大‬出来的时候不便携带文字,有些就没带出来。但是这些年来,这几篇东西的存在并不是没人知道,如‮国美‬学者耿德华(EdwardGunn)就早已在图书馆里看见,影印了送给别的嗜痂者。最近有人也同样从图书馆里的旧期刊上影印下来,擅自出书,称为"古物出土",作为他的发现;就拿我当北宋时代的人一样,著作权可以径自据为己有。口气中还对我有本书里收编了几篇旧作表示不満,好像我‮犯侵‬了他的权利,身为事主的我反而犯了盗窃罪似的。

 《多少恨》的前身是我的电影剧本《不了情》。原剧本没有了,附录另一只电影剧本《情场如戏场》,根据‮国美‬麦克斯·舒尔曼(maxshvlman)著舞台剧《TheTenderTrap(温柔的陷阱)》改骗的,影片一九五六年摄制,林黛陈厚张扬主演。

 《多少恨》里有些对白太软弱,我改写了两段,另一篇旧作《殷玉滟送花楼会》实在太坏,改都无从改起。想不收入小说集,但是这篇也被盗印,不收也噤绝不了,只好添写了个尾声。不得不噜嗦点代清楚,不然读者看到双包案,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还以为我在盗印自己的作品。

 (一九八三年六月) uMuxS.cOm
上章 张爱玲散文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