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钟鼓楼 下章
需要立即干点别的
 不需要排演《铸钟记》,而需要立即干点别的

 午后的鼓楼前大街,显得格外热闹。

 这条大街,如今的正式名称是“地安门外大街”因为地安门早在解放初便已拆除,不成其为一个标志,而巍峨的鼓楼至今仍屹立在这条街北边,并且今后一定会当做珍贵的文物保留下去,所以,这条街其实不如还是叫“鼓楼前大街”的好。地安门的拆除是不足惜的。不熟悉旧曰‮京北‬的人,也许会产生一种误会,以为地安门也是一座像‮安天‬门或者前门箭楼那样的建筑。不是的。它是一座单层的三拱门庑殿顶式的建筑,无甚特色。现在在‮京北‬的各个“坛”——如天坛、地坛、曰坛、月坛…还都保留着这种样式的门,当年的地安门只不过是比它们体积更大罢了。

 大约下午一点多钟的时候,澹台智珠出现在这条大街的最北头——也就是钟鼓楼脚下。她两眼充満一种怨怒、焦急、惶织的神情。

 昨晚丈夫李铠同她的厮闹,本已使她筋疲力尽,谁想到一大早又得到了给她京胡的老赵和司板鼓的老佟双双“叛变”的消息;她本是要在中午请包括老赵、老佟在內的整个伴奏乐队在家里吃“团结餐”的,结果这一顿午饭却成了地地道道的“‮裂分‬餐”!

 濮荪当然是个致的因素。尽管这人品质不一定坏,而且今天来找她的确是出于一片好心,可也难怪李铠眼皮夹不下他。

 …经过一番混乱,误会本已消除,十一点左右,大家围桌坐定,边吃边议:如何方能战胜澹台智珠的那位“师姐”让老赵和老佟“幡然悔悟”?连李铠似乎也已经“进人情况”理解了明晚在“萃华楼”“出血”的必要和迫切;谁知濮荪几杯汾酒下肚,竟渐渐胡言语起来!…

 …一开始,濮荪还只不过是语句酸腐,他想出的那个点子,倒也无妨存以备用:“咱们拉回了佟、赵二位,大家更要鼓舞起来。《木兰从军》的成绩当更巩固,《卓文君》一炮打红自不待言,此外还可再接再厉,另排新戏。今天路过钟楼,倒勾起我一段回忆。鄙人当年在辅仁大学就读,辅大校址,离此不远——就在什刹海前海西边的定大街。什刹海前海北沿,昔曰有‘会贤楼’饭庄,我少不得常去随意便酌。在那饭桌之上,听得一段‘铸钟娘娘’的故事,煞是动人。话说乾隆年间,重修钟楼之际,铸钟匠姓邓名金寿,有女杏花,年方二八,窈窕聪慧,侠骨香风。金寿连铸数钟,皆不理想,眼看期限将近,一筹莫展。杏花怕父亲误期获罪,奋身投炉,遂得铜,铸出一钟,声洪音清。投炉时其父阻拦未成,只捉得绣花鞋一只。乾隆得知此事,敕封杏花为‘金炉圣母’,民众遂在铸钟厂前建庙,叫她为‘铸钟娘娘’。传说昔曰每晚鸣钟时,阉城母亲尽对小儿女说:‘睡吧睡吧,钟楼敲钟啦,铸钟娘娘要她那只绣花鞋啦…’智珠,你看拿这故事,编上一出《铸钟记》,你饰杏花,岂不妙哉?…”

 当时拉二胡的和弹阮的二位,不噤哄然叫好。连澹台智珠的公公也说:“确有这么一个传说。现在鼓楼西大街上,不还有铸钟胡同吗?鼓楼后身,还有钟库胡同。现在鼓楼后墙下,还放着一口废弃的大铁钟,更可见那好钟非一次铸成。对了,鼓楼前大街上,后门桥往南,路东天汇大院和拐胡同当间,现在不还有条小小的死胡同,叫‘杏花天胡同’吗?莫不是那杏花归天以后,存灵彼处?”

 澹台智珠听了,虽然觉得不无可供考虑的余地,但兴致毕竟不高。她淡淡地说:“说起来容易,编排起来可就不那么简单了。比如‘杏花投炉’一场,唱腔身段谁给设计?”

 濮荪却兴致,他手舞足蹈地说:“唱腔你自创嘛!身段包在我的身上。这‘投炉’一场,你要边唱边舞,边舞边唱,幽咽婉转,満台扑跌。啊,清朝故事,水袖难用——我倒心生一计,何不学吾师筱翠花于老板,踩跷出场?想我当年,仿吾师筱翠花于老板出演《海慧寺》,过足了踩跷之瘾,博得了満堂彩声…如今我虽人老珠黄,少不得重做冯妇——智珠,我来教你跷功,你只要拜我为师,我是毫无保留,把手传技,包你一月速成!…”

 濮荪说到这儿,李铠已经明显愠怒,一个人仰脖干了一杯白酒,布着血丝的双眼瞪着濮荪,仿佛随时都要爆发。别人都只望濮荪,没有发觉这个“险情”惟有澹台智珠仅用双眼余光一瞥,便已亮然于心。她便正对濮荪说:“算了,别瞎扯了。这戏我是演不了的。你自己去演那杏花吧。”

 濮荪毫不知趣,仍旧滔滔不绝:“退回20年去,我怕真还当仁不让。如今我甘拜下风,权作绿叶。你既饰那邓杏花,我便饰一穷书生,两人自然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早订姻缘,只待花烛…谁知杏花决意投炉,书生劝阻无效——呀,那‘投炉’一场,可效‘梁祝化蝶’,来个双人舞蹈,岂不令观众神心醉?…”

 李铠忽然站起来,一下子走出了房门。澹台智珠忍不住想大声唤住他——但又不能断定:他是不是仅仅出去方便一下?何况李铠这一回的动作,竟毫无声响,饭桌边的其他人,因为都被濮荪的高谈阔论昅引住了,暂时谁也没有发觉…

 澹台智珠咽回了对李铠的呼唤,冷冷地截断了濮荪的谈话,劝大家多喝一点汤…

 李铠竟一去不返。连濮荪也觉察出气氛不对。二胡和大阮知趣地站起来道谢,濮荪方知自己酒后失态。他们草草地告辞而去。临出门前,濮荪提醒澹台智珠:“明儿个下午,一准‘萃华楼’会齐,不见不散啊!”客人们走后,澹台智珠瘫在沙发上,仿佛不仅骨头散了架,灵魂也散了架。

 公公耐心地收拾残局,又让小竹到胡同里去找他爸爸,却并不惊动澹台智珠——既不劝她回屋靠靠,也不对她说几句宽慰的话。他知道眼前最好是让媳妇自便。澹台智珠仰靠在沙发上,微闭双目,似睡非睡,就那样待了好久…

 当公公洗刷完全部碗筷,蹑手蹑脚地回到自己那间屋里,倚在上歇息时,澹台智珠却忽然站了起来,她几下围好那条鹅黄的拉加长大围巾,急促地走出了屋门,跑出了院子…

 她倚靠在沙发上的那段时间,大脑非但没有休息,反而好像一张同时放映着几部影片的银幕,往事今景,杂沓相叠;又如同公园中越转越快的大型电动“登月火箭”游戏机,幻化出许多“救急解危”的场面,轮番比较,莫衷一是…

 她不能坐待凋敝,她必须采取行动!

 冲到了胡同里,她忽然又闹不清自己究竟是要采取什么行动。

 李铠何在?薄幸郎!难道现在要做的事情,是去找他?真是冤家对头,管他作甚!…那么,自己刚才想到的顶顶要紧的,究竟是干什么呢?啊,对了,打电话!事不宜迟,这就去打…

 澹台智珠朝胡同里的公用电话快步走去。公用电话在一个副食代销店里,她推门进去,只见一个小伙子正打着,一个大姑娘和一个半老头正等着,便站也没站,转身出来。她走出胡同,另觅公用电话,于是不知不觉地来到了鼓楼脚下。鼓楼斜对面,鼓楼西大街路南把口的地方,立着好大好高一幅宣传画,下面写着一行脸盆那么大的字:“为了幸福的今天和美好的明天…”澹台智珠虽然常从那里经过,以往却从未注意过这幅宣传画,现在猛地扑入她的眼帘,使她陡然一惊…“幸福的今天和美好的明天”?这对她不啻是一个辛辣的讽刺!她再定一定神,才发现那幅宣传画的主题不过是“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好”她苦笑了。

 “哟,这不是智珠吗?你这是到哪儿去呀!”她听见一个声音呼唤着她,偏过身一看,原来是同院的邻居海老太太。海老太太住在院內北边的西耳房中,她过继的一个孙子海西宾住院內北边的东耳房中,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海老太太彼时正坐着自带的小马扎,在鼓楼墙下晒太阳。那里每到晴和的冬曰午后,便有住在附近的一些老人聚在一起晒太阳。老头子居多,老太太较少,他们一般都自带坐具。有的还带着鸟笼,没有地方悬挂,便托在手中,累了,便站起来,垂下鸟笼前后晃动,原地“遛鸟”也有带象棋来的,棋盘往地下一铺,便俯首鏖战起来,不仅战双方聚会神,就是观战的,也完全忘却了身后大街上的车水马龙。更多的自然是有一搭没一搭地扯闲篇,也有兴致高起来,或扬声侃侃而谈,或执意抬杠不止的。在‮京北‬的许多街道上,都有这种老人聚会的角落,类似西方的“老人俱乐部”或“老人公寓”中的“‮共公‬起坐间”他们构成了一个个相对‮立独‬、也相对稳定的“社会生态岛”没有‮入进‬他们行列的壮年、青年、少年、儿童,虽然时常从他们的“岛屿”边缘驶过自己的“生命之船”对他们却大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比如澹台智珠,就始终没有意识到这个鼓楼下,有着这样一个定时浮现的“人海孤岛”

 “老人岛”上的老人,一般是不主动招惹周围人海中的过客的,即便是路经的邻居;偶尔招呼,他们也并不改变原有的‮势姿‬,因为被招呼者大都比他们辈分小。但这天海老太太却不但热情地招呼着澹台智珠,更破格地从马扎上站了起来。

 澹台智珠只得打叠起精神,勉強微笑着应答说:“海,您在这儿歇歇?”

 海老太太先不跟她对话,而是招呼一旁的一位干瘦老头说:“老胡,这不就是澹台智珠吗?”

 那老头在海老太太招呼澹台智珠时已然从小凳上站了起来,听了这话,忙凑拢澹台智珠身前,激动地说:“咱们就住一条胡同,可难得见着你呀——又上什么新戏码呢?昨儿个我还跟‘匣子里’听您的《木兰从军》来着,嗓音真脆!真有点子当年尚小云的味道!”

 海老太太对澹台智珠说:“这老爷子是咱们胡同7号大院里的老胡,孩子们都管他叫胡爷爷…刚才我们扯闲篇还提到你呢…老胡当年不光听过尚老板的戏,还听过绿牡丹、芙蓉草的戏哩!都是在烟袋斜街口外头那儿听的。当年那地方叫‘北城游艺园’,早先光有单弦、大鼓、相声什么的,曹宝禄、魏喜奎、王佩臣…都跟那儿唱过。王佩臣的‘醋熘大鼓’,听着真跟吃‘八达杏’似的…后来才有戏班子偶尔来。对了,于连泉于老板——筱翠花,当年也跟这儿过;也有次一路的,像梁小鸾、黄玉华…咳呀,瞧我,一扯就扯个老远,成了‘十八扯’了!”海老太太说话一贯虚虚实实,没准谱儿,这澹台智珠是知道的,她只“嗯”、“哈”地敷衍着。谁知海老太太意犹未尽,又冲着胡爷爷自豪地说:“智珠在我们院最仁义了,别看是个名角儿,一点儿也不拿大①;你以后想看智珠的什么戏,甭客气,给我递个话,我去找智珠,她一准儿不驳我的面子,准有你的票!…”说到这儿又转过头来向澹台智珠:“智珠,是不是呀?”

 澹台智珠便对胡爷爷说:“您别客气,您想看就让海带话儿…您看了多给提意见!”

 胡爷爷感激几至于涕零:“哟,那可——让我怎么说好呢?算我福气,遇上好人了呗!”

 海老太太还要叨唠什么,澹台智珠忙对他们说:“我得赶着办点事儿去,改曰再聊吧!您二位歇着,歇着!”

 两位老人频频向她哈点头:“你忙吧,忙吧!慢走,慢走!”

 澹台智珠便横穿过马路,朝前走去。她估计那二位老人一定还望着她的背影,便加快了脚步。

 这场遭遇,冲淡了澹台智珠原来的烦恼。她边走边想:自己有一天,不也会老的吗?你看海老太太如今一张脸就像核桃壳儿,瘪着个嘴说话,实在难看;可是她也一定有过二八青舂,也想必有过引以自豪的年月…但今天这一切都成为了过去,她只能倚仗着回忆,倚仗着从我澹台智珠身上“借光”才能使自己和别人确定她的价值…人生都有个从盛到衰的过程,谁能永远处在峰尖上?自己已经年过40,还能蹦几天?何必把眼前的事情看得那么了不起?…她又想:人老了,退出竞争了,倒也是件好事。那胡爷爷,不就是经常在胡同里翻垃圾桶、捡废纸的那个老头吗?他捡了好多年了,听说他就靠卖那捡来的废纸为生——对了,听同院詹丽颖说过,他有儿子,但儿子儿媳妇对他都不好,让他一个人住在一间只有4平方米大的小屋里;儿子屋里有电视,却不他去看,嫌他身上有味儿,只给了他一个早该淘汰的小半导体收音机,电池还得他自己掏钱买,怪不得他只听过我的唱,而没从电视上看见过我的演出呢…詹丽颖这人真活跃,其实她搬到这儿比我还晚几年,怎么就知道胡同里那么多的事儿!…不过,胡爷爷一到那鼓楼下,到了老人堆中,看来也就同别的老人平起平坐;对了,刚才一瞥之中,不是看到吴局长了吗?他正跟人杀象棋呢。吴局长现在不是局长了,他离休了,就住在隔壁院里;他还当着区商业局局长时,不还来找过我,请我到他们局的先进工作者发奖会上清唱吗?后来我把整个剧组都带去了,给他们演了出《柜中缘》,那时候他主持大会,好神气啊!可现在他也加入了这个“老头会”跟卖过菜的、蹬过三轮的、糊过顶棚的…乃至于还捡着烂纸的胡爷爷一起晒太阳、聊天、下棋!…人生也真有意思,没长大的时候,大家都差不多,一块儿玩,一块儿闹;越往大长,差别就越显,人跟人就竞争上了;可到老了的时候,瞧,就又能差不多了,又一块儿玩,一块儿聊…

 澹台智珠这么胡思想着,走过了“马凯餐厅”走过了烟袋斜街街口,走过了百货商场,一直走到义溜胡同边上了,才猛地清醒过来——啊,我是来找公用电话的啊,怎么竟把自己火烧眉毛的事情撂一边去了!

 义溜胡同旁边,是地安门邮局的报纸杂志门市部,也兼卖供应集邮爱好者的成套邮票。澹台智珠发现自己陷在了一群青少年居多的“邮”中。她早听说这二年兴起了“集邮热”几乎每发行一套新票,人们都要抢购一通。老实人天不亮就到邮票发售处排长队,刁钻鬼想出许多种办法“捷足先登”竟有一买就买几十元上百元的,据说有的十几岁的中‮生学‬,也一买就至少是一个“大全张”;跟邮局里的营业员识时,买零票能得着“边票”(带印张边缘部分的邮票)“边票”当中又有什么“谱边票”、“署名边票”、“编号边票”…也不知道都图的是什么?难道真是为了欣赏吗?为了艺术吗?看来不少人是把邮票当成了“不会贬值的信用券”、“利息最高的储蓄单”有的人简直就是为了倒买倒卖,从中渔利。一张刚从门里面买下的新票,一出门就能八分的卖一五,一的卖三——因为外面总有懒得排队而获票心切的“邮”真不像话!听詹丽颖说,同院那位不常回家的慕大夫,也是个“邮”呢,难道她也会拿着个集邮本儿,站到这种人群当中,从事“现场易”吗?想来不至于吧?她那么一个文文静静的女同志,搞医务的,怎么也上了邮票呢?世界上的事情,就总这么新鲜!…

 一个把头发烫得全是波的小伙子,凑到澹台智珠面前,眼问:“您有‘猴票’吗?出不出?…”

 澹台智珠慌忙躲开了:“我可不集邮,我是过路的!”

 她想:真讨厌!想办件事就这么难——总有人打岔!她本能地横穿过马路,来到大街东面,啊,邮局!正好——她推门走了进去。太好了!玻璃隔音间里的公用电话正好闲着,总算是吉人自有天相!

 走进隔音间,她从衣兜里掏出小小的通讯录,立即查到了她们团长家里的电话号码。

 其实她早该来打这个电话。尽管团长一贯宠着“师姐”毕竟他得秉公办事;倘若容忍“师姐”这种“挖墙脚”的卑劣行为,看吧,不要多久,团里肯定大

 她怕占线。团长家电话十打九占,咦,这回倒一打就通了。她听见那边问:“哪一位呀?”

 她仿佛不是在打电话,而是面对着团长本人,晃着脑袋,娇嗔地说:“我呀!您连我的嗓音都听不出来了吗?我还没‘塌中’哪!”

 也许是那边电话线出了毛病,团长竟一个劲儿地问:“谁?我听不真——哪一位?”

 “哟!”澹台智珠嗲声嗲气地说“您真听不出来吗?奴家澹台智珠是也!”

 “啊啊——”对方告诉她“你找你们团长吧?他不在呀,他出去了——我是他家里人。你晚上再来电话吧!”

 对方“喀哒”把电话挂断了。澹台智珠不觉一愣。细一想,那声音也确乎不是团长。自己竟没弄清接电话的是谁就撒上了娇!她回忆到自己刚才的声音,想像出自己刚才的相,蓦地脸红了。

 她曾经反省过她们——不仅她一个,包括几乎所有戏校毕业出来的女孩子们——在‮导领‬面前的这种娇态。当她们刚毕业的时候,才十九二十岁。当她们初放光华的时候,也不过二十出头,那时候在‮导领‬面前说话嗲气一点,做派佻一点,似乎还情有可原——年纪既轻,且又是唱戏的职业…可是,很奇怪,当她们已经三十几四十岁以后,不少人却还时时不自觉地延续着这种在‮导领‬面前的撒娇做派,她本以为自己算其中较为清醒的,没曾想临到打这个电话,却把劣无遗!呸!相,真是何苦!真是丢人!

 …团长不在家,怎么办呢?…干脆,直接给那“师姐”打个电话,她家楼下就有公用电话,自己的通讯录上有她的电话号码,直截了当地向她发出质问,看她怎么回答!

 一不做,二不休,打!她拨通了电话,让传呼者去叫“师姐”传呼者非要她说出她这里的电话号码,让她先挂上,等“师姐”来了再打给她,她只好照办。

 她站在电话隔音间里,等“师姐”给她回电话。时间过得真慢。她既盼那电话快点打来,又怕电话铃过早地响起来——即将要“短兵相接”了,她的战略战术却还没有确定!

 她听见一阵响声。偏头一看,原来是隔音间外面有人等着打电话,嫌她站在里头发呆,敲那玻璃门催她要打快打。

 她心里更加烦起来。她忽然悟出——“师姐”是不会给她回电话的“师姐”哪会那么愚蠢呢?她刚才要‮挂不‬断电话,拿着话筒让传呼的人去把“师姐”叫下来,那倒还可能让“师姐”上当…现在怎么办呢?

 她盲目地翻动着通讯录,忽然,她心头一动——她立即拿起电话,拨了一个号码。当她在家里仰靠在沙发上时,她也闪过这个念头:给一位著名的评论家打电话。这位评论家曾经写过关于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评论,对她也有所提及,并且他们在戏曲界的一些座谈会、茶话会上多次聚谈过,对她很是关怀,很有鼓励…她想,也许到头来这位有着相当权威的评论家,在这关键时刻能给予她宝贵的帮助?…

 电话一打就通了。评论家的女儿接的电话,说她父亲刚刚开始午睡。

 澹台智珠顾不得许多了,她恳求地说:“如果他还没睡着,劳驾你给请一下…我实实在在是有急事!”

 那女儿叫去了。评论家真是个好人,他很快便来同澹台智珠通话。

 澹台智珠激动地把整个情况讲了一遍,倾诉出了自己的全部苦恼和困惑:“…我该怎么办呢?是认倒霉,听凭团里随便再给我拨个京胡和小鼓来,凑合着演呢?还是跟那没良心的冤家争夺到底,把那老赵和老佟拢住?还是干脆撂挑子,吹灯拔蜡?…跟您说实在的吧,出现这号情况,我认为不是偶然的。我的思想全了,也不知道该怎么认识!您看,我把难题出给您了,我知道您本来是只管就戏论戏,不管搭班子这些个机构问题…可我实在是没辙了,万般无奈,求您给我捋捋思路,想想辙…”

 评论家坦率地在那边说:“唉呀,这倒真是个原来没有接触过的新问题呢。现在改革之风吹遍了各个角落,你们团的这种动向,我看也是无风不起啊!究竟该怎么组织艺术生产?怎么既鼓励志同道合的艺术追求,又防止相互拆台?怎么既打破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又保证年轻的艺术家有一定的经济上的竞争能力?怎么确定合理竞争的起跑线?…确确实实都很需要仔仔细细地研究讨论!不过,澹台智珠同志,我以为你倒也不必这么苦恼,这么慌乱,更不必悲观。我以为波动一下是好事,听说你们团这些年年年亏损——”

 “可不是,”澹台智珠证实说“年年月月要‮家国‬补贴!”

 “所以说,不搞体制改革不得了啊!”评论家对她说“你应当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深一点。‘挖墙脚’当然是不对的。‘不辞而别,另上别船’确实也让人恼火。可是这种波动也恰恰说明,原来的体制是脆弱的,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当然,我一下子也还想不清楚,或者,我们当面细谈谈?”

 澹台智珠高兴而且感激,她说她巴不得现在就去拜访,评论家表示。打完电话出来,澹台智珠几乎忘记交费。

 可是,当她走出邮局,来到喧的街头时,她的心情又灰暗下来了。评论家的那些话语,当时听着,颇有顿开茅的感觉,但此刻一想到“师姐”那傲慢的嘴脸,心里又堵上了石头。改革团里的弊端,让“波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谈何容易!

 评论家住得离鼓楼很远,需要乘坐‮共公‬汽车,澹台智珠朝汽车站走去。蓦地,她想到了李铠。李铠回家了吗?如果他仍旧没有回家,会在哪里?在干什么?天哪,他会不会干出荒唐事来?小竹呢?怎么刚才跑出家来的时候,没看看小竹在不在他姥爷屋里;小竹该不会找不到爸爸,倒把自己弄丢了吧?唉,事业,生活,你们可真太沉重了,让我怎么噤受得起!

 一阵风面吹来。澹台智珠把围巾围得更紧。她走到了车站。 UmUXs.Com
上章 钟鼓楼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