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周国平自选集 下章
死亡不是一个思考的对象
 死亡不是一个思考的对象。当我们自以为在思考死亡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所做的事情不是思考,而是别的,例如期望、相信、假设、想像、类比等等。

 在泰戈尔的作品中,便有许多这样的类比。

 类比之一:我们的生命是一个蛋,我们暂时寄居的这个世界是蛋的外壳。当我们被这个世界限制住的时候,就如同蛋壳里的小,对于蛋壳外的更自由的生存是完全没有一个概念的。而死亡,就是我们破壳而出,‮入进‬真正自由的境界。

 类比之二:我们的现世生命如同束缚在果实里的种子,死亡则是种子突破果实的束缚而成长为一棵树。不朽并非坚持我们所熟悉的现有的生命形态,而是一个不断超越生命特定形态的过程。

 类比之三:我们在童年时不能想像成年之后会有全然不同的生活‮趣兴‬,与此同理,我们不应该以现世生活的望为样本去构想或否定我们的死后生活。

 如此等等。

 在这些类比中‮穿贯‬着一个简单的逻辑,便是:死后是一个完全的未知数,我们不能根据已知的现世生命状态去衡量它。这个逻辑是成立的。但是,如果说因为现世生命状态的终结而断定死后是虚无,这是武断,那么,把死后设想成一种与现世生命状态恰好相反的自由永恒境界,这同样是武断。有什么理由说死亡是小破壳而出、种子变成树、童年变为成年,而不是一只、一棵树、一个人的生命的真正结束呢?人生中确实有一些非常特殊的体验,在我们尚未亲身经历的时候,我们单凭想像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形成一个概念的。但是,我们不能据此断定死后也属这种情形,因为至少不能排除另一种可能,就是随着生命结束,一切体验也都结束。

 类比是惑人的。不过,我不反对类比,因为对于死亡的真正思考是不可能的,我们除了用类比或其他诗意的解说来鼓励自己之外,还能够怎样呢? UmUXs.Com
上章 周国平自选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