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 不折不扣的寄居者
赵明宇
“我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寄居者。在国美生活20年也不能改变我的寄居者心态,回到国內我也有找不着位置的感觉。”电话中,刚刚在湾台家中跑步机上下来的作家严歌苓有点气
吁吁地表达出了这样的观点。
就在上个月,严歌苓在新星出版社推出她的新作《寄居者》,这也是她继《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后又一部值得关注的长篇小说。
“听”来的寄居者——
一直到前年,我突然想到,可以借用柏林的故事来作为串联大背景
一直读到全书倒数第二页,《寄居者》一直是笼罩在头上的乌云,低低的庒抑的乌云。
故事发生在1939年的
世海上。美籍华人女孩MAY爱上一个刚刚逃离集中营上岸的犹太男子彼得。那时赶上臭名昭著的“终极解决方案”就要实施,为让彼得逃脫杀屠,MAY把一位爱上她的国美青年引勾至海上,让彼得用他的护照与自己一起逃往国美…爱情与信仰,忠义与背叛,自我追寻与自我
失,都在其中。
与此前很多书的故事来源一样,这部小说依旧是严歌苓“听”来的。故事的原型来自柏林墙。1993年,严歌苓和丈夫去柏林旅游时,知道了这个像小说的实真事件。一对年轻人在东柏林订婚后,小伙子先到了西柏林,他深爱着未婚
,几年后仍无法忘怀。偶然中,他在欧洲见到一个像他未婚
的女孩子,他引勾了她,把她带到东柏林,让未婚
用欧洲女孩的护照到了西柏林。
这个故事中人
的东西让严歌苓念念不忘,但她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把它写出来。1999年的时候,她跟陈冲对犹太难民在二战期间被海上接纳的事件非常感趣兴“我们做了一阶段的资料研究,但苦于找不到一个比较集中的故事来反映。一直到前年,我突然想到,可以借用柏林的故事来作为串联大背景。”
飘忽的寄居者——
他们全然忘记了我的身份与人唐街的关系,忘记了这样开玩笑是在伤害我
对“寄居者”这种身份的探索,严歌苓曾经在《扶桑》和其他移民故事里有过表
,但不像《寄居者》这样集中、直接,并且远远不局限于华人的寄居状态,而是从华人本身的寄居状态探索其他种族的寄居状态。而对这种寄居状态产生共鸣的,也许是不分种族地域的每一个人。
严歌苓坦率地表示,自己和MAY都是不折不扣的寄居者。在寄居国如此,在自己的祖国亦如此,夹在两者之间,自己总有飘忽的感觉。
“在国美生活20年也不能改变我的寄居者心态,就是那种边缘的,永远也不可能变成主
的感觉。因为无论怎样,西方文化都是我半路出家学习来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感到他们的文化优越感。”她对记者举例说,自己和国美朋友在一起聊天时,他们有时会肆无忌惮地嘲笑人唐街里公
车上广州人的口音,会嫌恶地说起人唐街里的蟑螂“他们全然忘记了我的身份与人唐街的关系,忘记了这样开玩笑是在伤害我。”
而另一方面,当她回到自己的祖国感觉自己也是一个边缘人“祖国的人在我缺席的20年里,改变非常大,很多人的感情和文化都变化了。回到国內我也有找不着位置的感觉。”她说,大家都觉得自己错过了很多年建设自身生活的时间,现在都
头赶上,很忙碌。“我过去回国,是把公事放第二位,把与好友们的见面放第一位。我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但朋友们仍处在正常的工作中,不觉得你老远从国外回来,就应该如何如何。他们没办法把友谊放在第一位。有时我也觉得很失落,那些可都是我少年时代的朋友。”
乐观的寄居者——
这个人物靠我很近,我俩都是那种看起来特蔫,但不定什么时候就干出什么大事来
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
,严歌苓表示,寄居者的身份也有好的一面,自己是个乐观的寄居者。“很多东西都是比较出来的。寄居者这种角度给了我新鲜的感觉,使我更沉静。对什么都不认为理所当然,都会玩味,品评,不由自主地把祖国和寄居国做比较,社会、观念、情感表达方式、语言、食品…一切。比得最多的当然还是语言。”
她就是在这种比较中,越发感觉出国中语言之魅力。“没有哪一种文字像唐诗宋词那么美,那么有图画感,那么有音乐感,那么有色彩感,而且还那么经济,好记好背好唱。这些是旧体英文诗也不能相比的。我要求女儿背了好多唐诗。”
MAY身上体现了严歌苓寄居者的心态,同样,在性格上,两个人也有相似之处“这个人物靠我很近,我俩都是那种看起来特蔫,但不定什么时候就干出什么大事来。只不过,我的人生没有MAY那么戏剧化,也没有像她面临那样的绝境。”20年前,严歌苓在30岁时放弃国內稳定优越的生活,去国美开始留学。对自己生活的这段大转折,她说,当时有情感上的原因“那时就感觉人去楼空,一门心思想联系国外学校,可能是一种死而复生的感觉吧,倒算不上胆大妄为。”
关键词——
读书
在国內,我的童年好友都不读书,也不读我的书。有一个青年时代的朋友,记得她那时还跟我争着读索尔·贝娄《洪堡的礼物》,现在很少读书了。国內的生活庒力太大,大家都筋疲力尽,有的人连电影都不看,更别说读书了。还有就是媒体滥泛,机手也提供了乐娱,电脑可以充实一切业余空间。我爸爸整天还在读书,但他晚上的时间献给了电视剧,尽管一边看一边骂,大概也是恼火他自己的无聊吧。
爱好
如果在国外,我平均每天有五六个小时写作,生活很有规律,国外的生活很清净。如果回祖国陆大生活就比较混乱了,因为要见朋友,要谈事,你也知道有时谈一个事情几个饭局都未必能确定。我是个电影
,我有一个身份是好莱坞编剧,所以他们经常给我提供好莱坞最新的电影,基本上在国外每晚都看一部电影。
爱情
现代人的爱情我不想写,因为无力、苍白,现代人想得开。想得开的还叫什么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绝对是想不开的爱情。其实我们说了那么多年爱情,可是我们可能对自身都还没什么认识,爱情也存在各种面目。有的是那种爱得死去活来的;有的则是沉静琐碎的,灯熄灭了又再燃起。我年轻的时候对后面这种沉静琐碎的爱情没有认识,现在这两种爱情我都经历过了。
成名
我強调自然,哪本书都有自己的运势,我不刻意去做,不希望看起来很硬。对成名,考我虑的是,它能帮助到文学吗?我希望通过我的声音和文字能让更多人喜欢我的作品,这是我期待的。有时名气能使你发出声音。
改编
为什么很多人买我的作品改编?大概因为我善于讲故事、也喜欢刻画人物吧。而且,跟女演员接戏的道理一样。一位女演员演了一部电影,效果还不错,下面自然还会有人找她继续演。我的小说最开始在1993年李安买走了我一部,后来李翰祥也买了一部,同一年朱言平也买了一部。到了祖国陆大后,陈凯歌也找到了我。我最想跟哪位导演合作可不好说,因为我天生不狂,人家看中我的小说,我就喜出望外,觉得备受抬举了。还因为我想不了那么远,我只想干好眼前的事情,就是手里正写的小说。
读者
2004年以前,我的作品收入以海外为主,没太重视祖国陆大市场。后来我发现祖国陆大经常从海外转载我的东西,与其这样,还不如我主动投稿。2006年前,我开始在祖国陆大出版作品。《第九个寡妇》出版后,市场反响非常好,印数很多,我开始关注祖国陆大读者,还是他们最懂我,最会欣赏我。
关于严歌苓——
严歌苓,旅美著名女作家。生于海上。1986年加入国中作家协会,20岁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入国美芝加哥哥伦比亚艺术学院,攻读写作硕士学位。此后的10年间,她写出了《天浴》、《扶桑》(获湾台“联合报文学奖长篇小说奖”)、《人寰》(获湾台
国中时报“百万长篇小说奖”以及海上文学奖)等多部引起海內外读者关注的长中短篇小说。《少女小鱼》(根据此作改编的电影获亚太影展6项大奖)、《女房东》、《人寰》等获得了一系列湾台文学大奖,其中《天浴》由陈冲拍成电影后获金马奖7项大奖和1999年国美《时代》周刊十大最佳影片奖。作品被翻译成英、法、荷、西、曰等多国文字。英译版《扶桑》曾登上2001年洛杉矶时报最佳畅销书排行榜。
2009年3月4曰
uM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