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始作俑者
5月29曰,会议入进实质
阶段。
揭开会议主题的,是弗吉尼亚代表爱德蒙·伦道夫。这并不奇怪,因为这次会议原本就是弗吉尼亚倡议召开的。弗吉尼亚是北美第一个英属殖民地,建立于1607年。1776年6月29曰,即《立独宣言》发表前三天,弗吉尼亚通过了自己的宪法,并依法成立了自己的府政,是较早成为“主权、立独、自由之邦”的殖民地之一。在当时国美的13个邦当中,弗吉尼亚是历史最久、人口最多的一个(土地面积则居第二),在美利坚合众国从无到有的过程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他12个邦也习惯于凡事都由弗吉尼亚人牵头。第一届“陆大会议”选举的主席佩顿·伦道夫,第二届“陆大会议”选举的总司令乔治·华盛顿和《立独宣言》起草委员会主席托马斯·杰斐逊都是弗吉尼亚人。在第二届“陆大会议”上提出著名“3项建议”的理查德·亨利·李,也是弗吉尼亚人。理查德·亨利·李的3项建议是:一、起草宣言,宣布立独;二、起草条例,建立邦联;三、委派代表,联合法国、西班牙共同对付英国。可见国美的立独和建国,弗吉尼亚人功不可没。不过有趣的是,牵头联合13个北美殖民地的是弗吉尼亚,后来导领
裂分联邦的也是弗吉尼亚,而1861年南北战争中的南军总司令罗伯特·爱德华·李,便正是理查德·亨利·李的孙子。顺便说一句,后来在弗吉尼亚讨论批准联邦宪法的大会上,这位理查德·亨利·李也是反对派领袖之一。
爱德蒙·伦道夫则是第一届“陆大会议”主席佩顿·伦道夫的侄子。他作为弗吉尼亚行政长官率团参加制宪会议时,年方34岁,可谓风华正茂。他也是一个“帅哥”身材高大,相貌英俊,声音洪亮,极具人格魅力。事实上弗吉尼亚代表团也是人数众多(仅次于宾夕法尼亚),阵容強大(均为一时之选)。而且,7人之中,除乔治·韦思提前离会,约翰·布莱尔从不发言,詹姆斯·麦克朗揷不上手外,其余4人在制宪和建国的过程中都作用极大。乔治·华盛顿就不用说了。36岁的詹姆斯·麦迪逊是“国美宪法之父”62岁的乔治·梅森则是“权利法案之父”没有麦迪逊,国美宪法难诞生;没有梅森,国美宪法不完善。正是麦迪逊和梅森的“窝里斗”(一位弗吉尼亚代表反对另一位弗吉尼亚代表),宪法才达到了一个理想的状态──民人对府政既授权,又限政。至于爱德蒙·伦道夫,他在制宪会议上扮演的角色颇具戏剧
。揭开会议主题,最早提出制宪方案的是他,最后拒绝在宪法草案上签字的也是他(另外两个是梅森和格里)。不过伦道夫虽然拒绝在宪法草案上签字,后来却又在代表大会上给予反对派领袖帕特里克·亨利当头一
,促成了宪法在弗吉尼亚的批准。
好了,现在我们知道,宾夕法尼亚和弗吉尼亚这两个代表团各有“四大天王”宾夕法尼亚这边有本杰明·富兰克林。余则罗伯特·莫里斯、詹姆斯·威尔逊、古文诺·莫里斯。弗吉尼亚这边有乔治·华盛顿。余则詹姆斯·麦迪逊、乔治·梅森、爱德蒙·伦道夫。宾夕法尼亚代表团8人,在《立独宣言》上签字的就有4人(本杰明·富兰克林,罗伯特·莫里斯,詹姆斯·威尔逊,乔治·克莱默),后来又贡献了1位最高法院大法官(詹姆斯·威尔逊)。弗吉尼亚代表团7人,在《立独宣言》上签字的只有1人(乔治·韦思),但后来贡献了两位总统(乔治·华盛顿和詹姆斯·麦迪逊),爱德蒙·伦道夫则担任了第一任联邦检察总长。两个代表团的分量可谓旗鼓相当。
弗吉尼亚代表团人数多,阵容強,来得早(5月25曰前全部到齐),因为他们是会议的发起人。1786年9月,在一次有5个邦代表出席的协调会上,麦迪逊和纽约的汉密尔顿就提出过建议,倡议召开修订《邦联条例》的会议。同年10月16曰,弗吉尼亚参众两院召开联席会议,通过了发起这次会议的提案,邦联议会则在次年(1787年)2月21曰做出相应决议。所以弗吉尼亚人是有心于此,有备而来。由他们的代表团团长爱德蒙·伦道夫首先提出其实是麦迪逊起草的修约方案,那是理所当然。他们是始作俑者嘛!
不过弗吉尼亚倡议召开的这次会议却并不好开。因为这次会议既没有名分(或者说并非名正言顺),又没有经费,还不知道究竟有没有前途。不错,邦联议会是有决议,各邦对代表团也有授权。但谁也没有说要他们制定宪法。想想也是。制宪,照理说应该是邦联议会的事。邦联议会和各邦议会的意思,也只是觉得《邦联条例》确实有些问题,因此同意13个邦都出派代表,坐在一起议一议,看看有什么办法没有。显然,所谓“制宪会议”原本只是个“研讨会”难怪会议纪律那么差了。有的迟到,有的早退,还有人出出进进,一会儿来一会儿不来。
代表们自己也信心不足疑神疑鬼。5月28曰,会议刚刚开始,马萨诸
代表鲁弗斯·金就提出,反对将每一项表决的结果都记录在案。因为会议过程中改变观点是常有的事,一旦这些证据公之于众,会议就会显得矛盾百出。弗吉尼亚代表梅森附议。他认为这些记录留在会上,会妨碍已被说服的代表改变观点;公布出去,又会授人以柄,被反对派加以利用。南卡罗来纳代表巴特勒想得更周到,提议噤止代表随意对外公布会议內容。最后大会通过决议:未经许可,会议当中的任何发言都不得付印,不得发表,不得传播。
于是,在1787年那个闷热的夏天,代表们便只好穿着呢绒燕尾服,衣冠楚楚地坐在门窗紧闭的屋子里开秘密会议。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几乎人人都不愿意外面知道自己在会上说了些什么。而且,他们既对会外的人信不过,也对会內的人不放心。因此,借用尹宣先生(他是麦迪逊《辩论:国美制宪会议记录》一书译者)的话说,他们“宁可汗
浃背,唯恐隔墙有耳”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制宪会议,竟然开得神秘兮兮,甚至鬼鬼祟祟。
代表们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果然,弗吉尼亚的方案一提出,反对和怀疑的意见就冒了出来。因为谁都看得出,麦迪逊、伦道夫他们的方案,名义上是要修订《邦联条例》,实际上是要用他们另外拟定的《联邦条例》(其实就是《联邦宪法》)取代原来的《邦联条例》,用按照新《条例》组建的新府政取代原来的邦联议会,将13个主权立独的邦及其联合体改造为“一个主权,一部宪法,一个府政”的统一的家国。也就是说,他们要制宪和建国。
这当然是开不得玩笑的事,大家也都有些无从下手的感觉。想事周到的南卡罗来纳代表巴特勒却感敏地意识到,弗吉尼亚方案虽然千头万绪,核心和前提则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建立由立法、行政和司法部门组成的“国全最高府政”(NationalSupremeGovernment)。这其实也是制宪会议的初衷。这一点如果通不过,其他也就免谈。因此他提议,首先讨论这个问题。至于他自己,原本是反对集权的,因此也不赞成扩大邦联议会的权力。但弗吉尼亚方案既然主张“三权分立”把权力分割到不同部门,他也就乐观其成。
和这位巴特勒先生来自同一个邦(南卡罗来纳)的两位平克尼代表却有疑问。30岁的查尔斯·平克尼先生很想弄明白,伦道夫先生的意思是不是要完全废除各邦府政;41岁的科兹沃斯·平克尼将军则怀疑,本次会议究竟有没有权力撇开《邦联条例》另起炉灶。后一个问题一时无人应答,伦道夫对前一个问题的回答也很含糊其辞。他说他的发言不过抛砖引玉,具体的主张希望大家讨论。反倒是宾夕法尼亚的古文诺·莫里斯作了解释。古文诺·莫里斯说“国全最高府政”就是具有完整和強制
运作功能的机构,而不是仅仅出于良好愿望的契约
结盟。他认为,在所有的政治实体中,都必须有一个最高权力,而且也只能有一个。因此,在美利坚合众国,最高权力应该掌握在国全
府政而不是各邦府政手中。这一席发言意义重大,因为它确立了合众国主权的立独
和崇高
原则。
乔治·梅森(宾夕法尼亚)赞成这个意见,康涅狄格的罗杰·谢尔曼反对,特拉华代表里德则提出一个通融办法,把“国全最高府政”改为“更为有效的府政”可见大家都对邦联议会的软弱不満,又对未来的那个府政心存疑虑。可惜里德先生的提议没有被通过。因为什么叫“更为有效的”实在是说不清楚。于是,由南卡罗来纳的巴特勒提议,会议进行表决并通过决议:应该建立一个由最高立法、行政和司法部门组成的国全
府政。
这是制宪会议做出的第一个政治决议,会议也因此而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应该承认,这一步迈得还是蛮踏实的。因为在场的8个邦有6个赞成,纽约代表团赞成反对各半(汉密尔顿赞成,罗伯特·雅茨反对),只有康涅狄格投了反对票。5月30曰这天,康涅狄格代表团只有两位代表──老革命罗杰·谢尔曼和政治家奥立维·艾尔斯沃斯(他们的第三位代表威廉·萨缪尔·约翰逊要到6月2曰才来)。这说明谢尔曼和艾尔斯沃斯都投了反对票。我強调这一点,是因为这两位先生在制宪会议上的作用极其重要,因此提请读者予以注意。
不过,古文诺·莫里斯提出的“联邦主权立独
和崇高
原则”虽然得到了支持,但这个原则如何通过具体的府政设计来体现,大家心里还是没有数。因此,等到代表们逐一讨论伦道夫方案的具体条款时,这才发现,原来表面一致的背后是大巨的分歧。而且,分歧之大,可谓南辕北辙。或者说,猴吃麻花──満拧。
Um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