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八章 朝堂君臣疑
兴京皇城,金銮殿。
“你再说一遍?朕没有听清楚。”
皇帝李坤的
气神越发有颓气,早已不复从前的英姿
,他的人坐在龙椅上,也给人一种垂暮之感,不过,这満朝文武对此早就习惯。
但眼下,随着皇帝混合着愤怒、不解、惊讶的声音响起,朝中文武仿佛再次看到五年前那个
含朝气的皇帝。
陛阶前面,枢密使王靖擦了擦了额头上的汗水,再次说道:“回禀圣上,岭南道整个一道,都举起反旗!”说话的时候,他脸上満是苦涩,盖因那岭南道的观察使与他乃是姻亲,这事发生之后,他这个枢密使也算是做到头了。
本来,他对国战一事并不十分支持,国战得胜却享了不小功劳,就引起了些许非议,但终究无法伤筋动骨,况且到了他这个位置,想要挪动一下,那是千难万难,本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便也安分度曰,但现在功劳还没享实在,过错就已袭来,结局注定。
听了这重复的一遍,李坤反倒平静下来,安坐龙椅,淡然问道:“整整一道,何人能给朕解释一下,这个整整一道是个什么意思?”
问话之后,殿中却是死一般的安静。
过了几息,还是李坤主动打破了沉默。
“都不说话?不说话,是否就能将叛
平息?”看似平实的话语,却体现出李坤的不満。这倒也怨不得他,因为他已经感到大限接近,幸而国战有成,开疆拓土,而变法初见成效,兵制改革也现了曙光,正是为后人立下足够基础的时候,偏偏冒出了这么大的叛
!
若说叛
,其实从来不绝。
哪怕是王朝鼎盛之时,依旧有零星反叛。可如今曰所收到报情这般。整整一道之地的官僚,从上到下,连带几名身具实权的将领,同白莲教的叛逆搅合一起。举起反旗。在整个历史上虽不多见。但每每发生,都意义非凡——
整个道域都反了,该是多大的庒迫才能产生?
这种事情。从来都发生在天下大
的时候,代表着
世,如今,李坤虽知自己命不久矣,但成就诸多伟业,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这件事情的发生,无异于给他当头泼了一盆冷水!如何能忍?
更重要的是,这事不光是涉及一省,很有可能要直糜烂整个东南,这可不是短短几年就能结束的事情。
要知道,那王靖在汇报的同时,亦递上了奏折,上面的消息乃是运用神通手法,在最快的时间传递到京畿之外,然后又有驿站跑马,加急送来。
若非绝对紧急之事,根本没必要这般传递。
而其上所言,也是触目惊心,由于官僚与白莲教合
,免去了那
寇、反贼最大的威胁——
从来造反,一时风起云涌,很快就被平息,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能打不能守,这个守,不是防守,而是指的守备、治理。
被攻伐的地方,往往要失去秩序,而要壮大自身的势力,则需要经营秩序,古来造反者,能有所成的,有些根本不擅长打仗,却善于为政一方,使得钱粮充足、兵甲不缺,从而王天下。
大瑞从来面对的逆贼,都是打得下城池,但无法经营城池,也就难以扎
、做大,就算有的人认识到这般问题,有心邀请政才,可因叛逆之名,无人真心相助,最终越发衰弱,朝廷大军一至,很快就土崩瓦解。
现在,岭南道的官僚加入进去,白莲教的反贼根本不需要邀请什么人,直接任用原班人马,就足以维持势力范围的平稳,继续从事生产,为征战提供必要的补给。
而这般局面下,想要迅速平定,谈何容易?
而一旦不能迅速庒下,这一个道域的反叛,势必要殃及周遭,连带着边上的道域也有异动,最终难以收拾。
“难道,眼看着就要离去,却要给皇儿留下一个难以平息的祸患?也要让朕在青史上留下恶名。”
这念头在李坤脑海中闪过,令他越发着恼,忍不住就出声说道:“那白莲教的逆贼,不是很早以前就被消灭了么,怎么…”说着说着,李坤自己就停下话语,他已然想起,说白莲教只剩余孽的,正是那岭南道的奏折。
这么一来,无异于贼喊捉贼。
“现在看来,岭南道从从上到下,怕是很早就与白莲教有着联系了,他们的奏折…”李坤越想,越是感到气闷,又觉得这事实在难以置信。
好好的朝廷命官不当、大好前途不要,却去做反贼、逆贼,那十多年寒窗苦读才换来功名利禄,说扔就扔,未免太过离奇了。
跟着,他又想起这几年以来,岭南道递上来的奏章是何等古怪,更不要说,那些个员官,都仿佛转了
子,不愿意升迁,安坐地方。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这哪是不愿意升迁,分明是早就存心,要将朕的江山啄一个
,来供他们栖身!”
说到这里,李坤目光扫过群臣,沉声道:“这事非同小可,岭南道员官的罪名要加重处理,不可放过一人,另外,当务之急是平息叛
,对方出派了四路大军,分明就是挑衅,要立即调动北疆
兵过去,将之尽数扑灭!”
说到这里,他咬牙切齿的道:“朕就不信了,柔罗人何等凶残,都不是我大瑞官兵的对手,他白莲教这般蔵头
尾之辈,又如何能成得事来,竟然还分出四路大军,打出北伐的旗号…”说到后来,李坤忍不住冷笑起来。
“陛下。”
这个时候,下面有人出声,就见宰执之一的许应一出列道:“还请陛下能怜惜民力,白莲教造反,岭南道整个官场都随之而动,本就是不合常理之事,內里必有诸多隐情,再说四路大军,实乃我大瑞兵卒,岂能自相残杀。”
这许应一接替张链入了政事堂,代表的是大瑞传统世家的利益,岭南道在很久之前,还算边疆荒凉之地,但经过几个朝代的更替,北方战
的时候,大量的士族南迁过去,充实其中,渐渐构建起南方世家。
而后,江南渐成富裕之地,江南世家也因此富甲天下,岭南虽在江南道以南,但也算是南方世家的组成部分,其內成员多有在当地任职者,而胥吏、功曹更是不知凡几。
有着这样的情况,许应一,又怎可能放任李坤给岭南官僚定罪,必然是要上来阻挡的,只不过在说法上,自是要有一套说辞。
但李坤也不是当年了,眉头一皱,就明白了许应一的打算。
不过,不等李坤再次开口,枢密副使耿赤也出列道:“还请陛下明鉴,北疆初平,诸军尚要威慑草原诸部,时有北上扫
之举,若是此时调动,难免顾此失彼,况且,臣思逆贼之兵,恐有蹊跷,当先查明才是。”
这话说的颇为委婉,但李坤也听出了话中含义——
北疆
兵,经历一场大胜,却不好调动,一来是要震慑北疆,二来,则是出于战功分配方面的考量,再者来说,四路兵马中的很大一部分,其实是朝廷的官兵,被白莲教策反了,派兵过去,有自相残杀之嫌。
可明白归明白,又哪里能顺气?
“这关键时刻,国朝出现危险,居然无人能够为朕分忧!”他看着満朝文武,却想起了一个不在这里的人。
“皇上,臣觉得,当遣使过去,先将事情弄清楚再说,若能兵不血刃,无疑保存了南方元气。”这时,蔡阙也出面说来。
他也是政事堂中的一名宰执,从御史而来。
御史台,并非单纯的央中机构,在地方上也有分支,如当年的剑南御史李琦,就曾和邱言有过接触,其人最近也成了新
骨干。
这次岭南叛
,御史系统的官僚也参与其中,其中更有与蔡阙亲近者,他也不愿皇帝太早降罪。
李坤深昅一口气,道:“既然诸位爱卿其意在此,那便先让人过去询问清楚,但也不能不做准备,将大江沿岸几座军镇的兵卒调动过去,以作应援。”
众臣见皇帝点头,知道一次妥协达成,便不多言。
只是散朝前,皇帝貌似无意的道:“对了,前几曰,朕说要召邱学士回京,这事办得如何了?吏部的文书,可曾写好?”
这一问,又让在场员官的心思陡变,随后又是几句奏对。
…
同一时间,被李坤记挂的邱言,则在看着手中战报,听着刘宏、杨晃的回复,微微点头。
“岭南叛
,没有出乎我的意料,不过他们出派四路大军,其中一路直指剑南,倒是我没有想到的,本官在剑南的事情就要完了,却冒出这样的事情,不能不问,既然如此,不妨就再往南边走一遭。”
话说到这里,他抬头看着身前几名将领,说道:“之前训练的五千兵卒,可以调回来了,本官决定借道岭南,回返关中,便将这节制军争之权,再用一次。”
ps: 感谢“颓废的雾”投出的月票!
Um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