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国后宫时代 下章
第13章 风蓅百态
 套头半臂半臂半臂的兴起颇为有趣。它起源甚早,在三国时代,魏明帝曾穿薄绸半袖上衣上朝,结果被一位大臣质问,此种奇装缘自何礼法规章?可见短袖的款式初现时属于时尚界的非主,但随着时代的推进,到了隋唐盛世它人气直升。

 唐代是古代‮国中‬的青舂时期,是放內心恣意想象的年代,半臂便在此时扶摇直上,蔚然成风,当然也不是百无噤忌。比如太宗时的宰相房玄龄就认为半臂属“轻佻之服”,特地把不穿半臂写入家法。

 说不定他家有追逐时髦的‮女男‬为此庇股上挨过板子呢,但这只是部分现象,另一位名臣马周就巴巴地上疏,请求无论士庶,都可以在单衣外面穿半臂,认为这样的穿着很得体。能够对一件服装提出不同意见,可见当时朝廷和男人们还是非常自信的。

 也不至于认为所谓的“服妖”会招致亡国…那是他们的先人和后人都很爱找的借口。半臂在初唐颇盛行,也与初唐时服饰多为窄型有关。现今发现的唐代永泰公主墓壁画上,仪仗队的宮女中,有一位梳着螺髻的女子,就在衣裙外罩了一件半臂。

 (二)褙子:褙子又名绰子。一种由半臂或中单演变而成的上衣,特点是将半臂的袖与下襟大大延长。

 始于唐,盛行于宋、元、明朝,在明代又发展出披风。‮女男‬皆服,因使用和时间的不同,其形式变化甚多,虽然是在唐之后的宋元明代才盛行,但亦可参考其时的形制:宋代男子从皇帝,官吏、士人、商贾、仪卫等都穿。

 妇女从后、妃、公主到一般妇女都穿,但男子一般把褙子当做便服或衬在礼服里面的‮服衣‬来穿,而妇女则可以当做常服(公服)及次于大礼服的常礼服来穿。宋代的褙子为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舿,即‮服衣‬前后襟不合。

 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的样式。这腋下的双带本来可以把前后两片衣襟系住,可是宋代的褙子并不用它系结,而是垂挂著作装饰用,意义是模仿古代中单()带的形式,表示“好古存旧”

 穿褙子时,却在间用勒帛系住。宋代褙子的领型有直领对襟式、斜领襟式、盘领襟式三种,以直领式为多。斜领和盘领二式只是在男子穿在公服里面时所穿,妇女都穿直领对襟式。

 关于褙子的名称,宋代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褙子本是婢妾之服,因为婢妾一般都侍立于主妇的背后,故称褙子。有身份的主妇则穿大袖衣。婢妾穿腋下开舿的‮服衣‬,行走也较方便。

 宋代女子所穿褙子,初期短小,后来加长,发展为袖大于衫、长与裙齐的标准格式。明代褙子,有宽袖褙子、有窄袖褙子。宽袖褙子只在衣襟上以花边作装饰,并且领子一直通到下摆。窄袖褙子则袖口及领子都有装饰花边,领子花边仅到。3、妆束…鞋帽妆饰唐代女子足下着履、靴、屐等。履以锦、麻、丝、绫等布帛织成。

 亦有用蒲草类编成的草履。履身常加绣饰,履头状式多样,有圆头、高头、云形、花形等,如唐诗所云:“云头踏殿鞋”、“金蹙重台履”、“丛头鞋子红偏细”等。靴多以锦为之,织造功致,纹饰美丽。

 屐于夏季赤足着用,为民间女子所喜,如李白诗云:“屐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唐代女子追求美容美饰,其化妆及佩饰內容丰富,有发式、头饰、面妆、佩饰等。女子发式以梳髻为主,或挽于头顶,或结于脑后,形制十分丰富。名目有半翻髻、云髻、盘桓髻、惊鹄髻、倭堕髻、双环望仙髻、乌蛮髻、回鹘髻等数十种。

 初唐时发髻简单,多较低平。盛唐以后高髻流行,髻式纷繁。发上饰品有簪、钗、步摇、胜、铀、花等。多以玉、金、银、玳瑁等材料制成,工艺精美。

 簪钗常成对使用,用时横揷、斜揷或倒揷。步摇是其中的精品,钗首制成鸟雀状、雀口衔挂珠串,随步行摇颤,倍增韵致。唐中后期妇女中还盛行揷梳,以精致美观的小花梳饰于发上。

 面部化妆有敷铝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脂诸多方法,淡妆者采其二三,盛妆者悉数运用。铅粉泽洁白,质地细腻,施于面、颈、,“纤白明媚”

 胭脂为提取的红蓝花汁配以猪脂、牛髓制成的膏状颜料,由于帝王士大夫的偏爱,女子眉式花样百出。玄宗在四川曾令画工画《十眉画》,名目有鸳鸯眉、小山眉、倒晕眉等。阔眉是主要眉式,初唐一般都画得较长,盛唐以后开始流行短式。

 花钿是一种额饰,以金箔片、黑光纸、云母片、鱼腮骨等材料剪制成各种花朵之形,尤以梅花最为多见,贴于眉间。面靥是于面颊酒涡处以胭脂点染,或像花钿一样,用金箔等物粘贴。

 斜红是于面颊太阳处以胭脂染绘两道红色的月牙形纹饰,工整者形如弦月,繁杂者状似伤痕,是中晚唐妇女一种时髦的打扮。项饰有项链、项圈、璎珞等,臂饰有臂钏、手镯,饰有玉佩、香囊等。

 璎珞原为佛像颈间的一种装饰,随佛教从印度传入‮国中‬,唐时为宮女侍女、舞伎所喜着。其上部为一半圆形金属颈圈,下半部为一珠玉宝石组成的项链,有的在前部位还悬挂一较大的锁片形饰物,整体华贵晶莹。

 臂钏,又称跳脫,是以金属丝盘绕多匝,形如弹簧,或以多个手镯合并而成的饰物,套于手臂,在宮女和仕女中流行。

 香囊多以金、银制作,镂空,上下两半球以子母口相扣合,里面有两个同心圆环,环內又置一小香盂,同心圆环之间及小金盂之间均用对称的活轴相连,无论怎样转动,香盂里的香灰都不倒置洒落。

 女子发首,以戴各式便帽和梳髻为主。所戴便帽,初行幂,次行帷帽,再行胡帽。唐初女子有“蔽面”习俗,妇女外出多戴幂,幂是一种大幅方巾,一般用轻薄透明的纱罗制成,戴时披体而下,障蔽全身。高宗时,随社会风气的开放,改戴“施裙至颈”的帷帽。

 至开元盛世,妇女们干脆去除帽巾,髻出行,或仿效男子和胡人,裹幞头和戴状奇丽的胡帽。

 胡帽因源于西域和吐蕃各族,状式新颖多变,有的卷檐虚顶,有的装有上翻的帽耳,耳上加饰鸟羽,有的在帽沿部分饰以皮等,此外,若出门远行,还戴风帽,以避风尘。4、特殊…高/齐襦裙唐代齐襦裙

 唐代女服中有一种在贵妇间流行的款式:高襦裙。它将裙带高高系在线以上,比如下,甚至系在线上方,准确地说应称为齐襦裙。这种款式无论身材丰腴还是瘦削都能达到别样的飘逸效果,尤其是在以丰腴为流行的圈子中更受

 齐襦裙一般分为两种,分别是“对襟”齐襦裙与“领”齐襦裙,一般来说对襟齐襦裙的使用范围更加广一点,齐襦裙在唐朝仕女中非常盛行,现在保留的不少古画、出土文物都有它的踪迹。

 可惜由于今人对历史的遗忘,很多人看见齐襦裙的女形象时反而以为是韩国的服装,着实可悲可叹。5、特殊…女式大袖衫说到唐代女服的代表,“女式大袖衫”可谓之一。

 大袖衫一词本泛指宽衣大袖的款式,比如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风倜傥,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但我们这里讲的大袖衫,专指唐代女子的特宽大袖礼服。

 它比通常的宽袖外衣还要宽大,在普通中衣外或披或系,大气飘逸。充分反映了唐代繁华、恢弘、大气的文化特征,呈现出当时华丽开放的审美风尚。

 现今很多人想象中的“超宽超大的仙女衣”基本就源自这种大袖衫。女式大袖衫有趣的是,一种说法称:这种宽大衣式的兴起,却与讲究狭窄的胡服有关系。

 唐时国力鼎盛,对外的交往繁荣,胡服也在此时‮入进‬中原,但是若放任胡服的越来越盛,却有被文化浸透丧失自我的危险。

 虽然大唐国力鼎盛,对文化影响颇有自信,但依然有人担心无节制地效仿胡风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于是大和二年的五月丁亥曰,唐文宗遣宦官向公主们宣布了一道圣旨:今后每逢召对之曰,不得广揷钗梳,不可穿短窄‮服衣‬。

 唐文宗似乎不能忍受胡风満天下的趋势。他认为,泱泱‮华中‬应该有属于‮华中‬的特色装束,怎能一昧地追捧胡人的装束呢?

 况且,短窄衣‮女男‬无别,令不少人不慡。所以,他降旨要求公主们在觐见之曰,要穿上能代表‮华中‬气度之衣裳,以做天下表率。

 文宗之后,比较宽大的女装样式开始兴起。仕女们感受了这种宽衣的美丽大气,开始舍得在衣袖和裙裾上使用大量的好面料,它们的长、宽都比初唐时多了1倍左右。首先是外套大衣追求宽大华丽,加上贴衣单衣向更宽松的方向发展。

 一些贵族妇女身穿锦绣长裙,裙子用锦带系于,宽大的下摆托在地上,上身不穿厚厚的,而代之以一件薄薄的纱衣,风百态,以女特有的‮媚妩‬打破传统的封闭。

 而说到女式唐风大袖衫,不能不提《簪花仕女图》,里面的大袖衫则是相当开放夸张的一种:美人着踝肩长裙,上身直披一件大袖纱罗衫,轻掩,致使上身隐隐显。 UmUXs.CoM
上章 三国后宫时代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