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汉宫名媛王昭君 下章
第二十一章
  局势外弛內张,就表面看,一切仍如原来的计划,遣送昭君和番。因此,皇帝特意嘱咐皇后进言,请太后恢复她宁胡长公主的封号。

 “宁胡长公主的封,本来就没有撤消。”太后对事理了解得清澈异常,纠正皇后的说法。“不过移花接木,给了韩文了。”

 “是!”皇后答说:“臣妾的意思,就是要请皇太后将此封号赏还给她。”

 “只要是她出,当然她就是宁胡长公主。”

 “臣妾还有建议,既然是宁胡长公主,似乎应该将她移到上林苑。”

 这才是皇帝的本意,皇后受了利用,太后却不是轻易就会受愚的,沉昑着不作声。

 “长公主有长公主的住处。”皇后又说:“请皇太后俯念‮家国‬的体统——”

 “好!”太后打断她的话说:“你提到‮家国‬的体统,我不能不允许。不过,你得提醒皇上。他也别忘了,要处处顾到‮家国‬的体统。”

 “是!”皇帝如愿以尝,对昭君有了代,当然很高兴。遗憾的是,太后已有暗示,他不能随意‮入进‬上林苑宁胡长公主的住处,不免怏怏。从而又想到昭君不免寂寞,所以特意传旨,让韩文仍旧留在上林苑,为昭君作伴。

 由冷宮移住别苑,而且恢复了长公主应有的一切待遇,对昭君应是一件喜事。但她另有一番抑郁难宣之情,想到皇帝可能因为她而大动干戈时,內心更有无可言喻的惶惧不安。偏偏皇帝由于懿旨限制,不得相见。心中的抑郁不安,无可倾诉,加上秋风渐厉,感受风寒,竟致恹恹成病了。

 起先只是有些发烧,似无大碍。及至起身都觉困难时,奉旨为她作伴,亦就负有照料之责的韩文,不能不派人去告诉周祥,转奏皇帝。

 于是,接连派了两批侍医来为昭君诊视,其中有一个女医官。

 这个女医官复姓淳于,单名一个秀字。“淳于”本来是齐鲁之间一个小国的国名。国亡人在,即以淳于为姓。但这小国之中,却出过两位天下闻名的杰出之士,一位是战国齐宣王时期的淳于髡,不但为滑稽之雄,而且智数过人,在当年学者荟聚的临淄稷下,是位风头人物。

 再有一位是旷古绝今的名医淳于意,他管过供应天家玉食的太仓,所以人称“仓公”而不名。文帝年间,因结怨权贵而获罪,他的小女儿缇萦上书救父,感格天心,为之修正刑律,更是一般脍炙人口的美谈。

 这淳于秀便是仓公的曾孙女,而本姓为薛。因为仓公只有五个女儿,并无儿子,将一个姓薛的外孙抱了来做孙子,便是淳于秀的父亲。

 这淳于秀家学渊源,內科湛,固不待言,而且善施刀圭,外科亦是高手。当下替昭君诊了脉,开了方子,说了几句宽心静养的话,随即进宮复命。

 “宁胡长公主的病,要紧不要紧?”皇帝问说。

 “长公主的病,虽不要紧,却很麻烦。”淳于秀答说:“外感不重,心病不轻。心病须得心药医,药石无所奏其效。”

 “喔,心病!”皇帝问说:“应该用何心药?”

 “若能圣驾亲临慰藉,长公主的病,不药可愈。”

 “原来如此!”皇帝吩咐:“周祥,传旨赏这女医官黄金十镒。”

 等淳于秀谢恩退下,皇帝大费踌躇。因为上林苑不比冷宮,可以悄然而往。车驾一出,慈寿宮就会得到消息,太后面前不好代。

 想了半天,只有传旨先派林采到上林苑陪伴,作为一种关切的表示,希望能代“心药”的作用。

 “大姊!”昭君惊异地问:“你怎么来了?”

 “掖庭令告诉我,皇上有旨,着我来陪陪你。”林采仔细端祥着昭君:“二妹,你瘦了!咳嗽好像很厉害。”

 “天气骤寒,着了点凉,不要紧的。”

 “只怕不关乎天气。”林采装得不轻意地说:“忧能伤人,你自己要想开些!”

 “唉!”昭君叹口气,没有说什么。

 “大姊,”韩文在一旁说:“外面有什么消息?不妨谈谈,替二姊解个闷。”

 她一面说,一面使个眼色。林采会意,外面的好些传言,是不宜使昭君入耳的。因而便说些新奇有趣,可当笑话来谈的里巷琐事。

 尽管林采的口才出色,将那些宮闱中趣闻妙事,形容得淋漓尽致,而韩文又在一旁凑趣助兴,有时嗟叹,有时欢喜,将林采所谈的新闻,烘托得格外热闹,目的是想转移昭君的心情,忘却烦忧,破颜一笑。可是她们的苦心是失败了!昭君始终打不起兴致,总是一副萧索落寞的脸色。

 “我再讲一件奇案。”林采并不气馁,依旧兴致地在谈。“有家人家,两代居孀。儿媳妇二十不到,婆婆也只有三十多岁,正是——”

 到底是处子。即令在掖庭中,亲密女伴,两夜联榻,枕上并头低语,不免谈论初承雨时将会如何如何。对‮女男‬间事,已非一知半解,但此刻要谈到盛年孀妇,舂心独在的光景,却有些羞于出口。所以林采一直畅的词令,初次遭遇了顿挫,微红着脸不知怎么才能说得下去。

 韩文是听就听得羞了,因而也是第一次不开口帮腔,独有昭君不同,若无其事地接口说道:“想来正是最怕寂寞的时候。”

 “对了!那种年纪最怕寂寞。于是——”

 于是,将近中年的婆婆私下畜了一个面首,即是她家的一名长工。因为形迹不谨,外面颇有流言。但只知那长工常入內室,却不知是婆婆还是儿媳的入幕之宾?

 流言越传越盛,族中有人发了话,做婆婆的心肠甚狠,为了保护自己的声名,竟说通了长工,诬赖儿媳失节。闹到当官,长工一口咬定,某月某曰如何将少主妇勾结上手。及至传儿媳上堂,林采问道:“你们道那儿媳妇如何?”

 “自然得为自己分辩,真是真,假是假,这名节上头,”韩文摇着头说:“断断不能马虎。”

 “不然!”林采说道:“竟是点头承认了!”

 “有这样的事!”这回是昭君失声而言:“她怎么说法?”

 “没有话。堂上问她经过的细节如何,儿媳只是哀哀痛哭,一句话都不说。”

 “这,”昭君又问:“莫非就此定谳了?”

 “那也没有这样糊涂的官。”林采答说:“县令倒是响当当的清官,明镜高悬,万民爱戴。明知儿媳受诬,只是自己不作分辩,便有救不得她的苦。”

 “这么说,成了一件悬案?”

 “这样的案子,如何悬得起来?当然要结案。那县令看看审结的限期已到,焦急莫名。不料一急倒急出一计来了。”

 这一计是反其道而用的苦计,谓之“敲山震虎”那县令将婆媳二人及长工一时提上堂来,下令将奷夫笞臋二十。

 打庇股的竹板子名为“箠”五尺长、三寸宽,削平竹节,一个壮汉被打二十板子,还噤得住,所以婆婆还沉得住气。但打庇股要剥亵衣,儿媳一见羞得赶紧转过脸去,而婆婆司空见惯,不以为意。就这不同的表情,县令越发心有定见了。

 二十板打完,县官又问,通奷的是谁?长工毫不改口,而儿媳亦依然如旧,只淌眼泪不说话。

 于是再打二十。而且县令向小寡妇“警告”如果不招,要将长工一直打下去。拚着前程不要,要将奷夫毙于杖下,看妇心疼不心疼。

 第二个二十板一打,小寡妇固有不忍之意,但无非是常皆有的恻隐之心使然。唯独老寡妇却已急得心惊跳,怪态百出。等要打第三个二十板,那狼虎之年的婆婆,毕竟身而出了。

 “由此可知,”林采讲完这段新闻,谈她自己的感想,只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世上什么都可以假,唯独感情假不得,隐不得。”

 昭君默然。韩文亦到此方知林采的隐喻。这个比喻似乎拟于不伦,但意思却很深,昭君对皇帝的情分,以及她內心的矛盾微妙,都可在这个故事中深喻。

 而在昭君,这个故事是她的一面镜子。她现在很了解自己的心境了。明明一片心都已在皇帝身上,而始终不肯明确地承认;明明舍不得离开皇帝,偏偏要装得远嫁外,亦不在乎的态度。这不是很可笑吗?

 这也算是一种心境的开朗。尽管矛盾纠结,不知如何才能解消?至少可以看得出矛盾存在。不再是混沌一片,昭君觉得心里比较好过些了。

 当然,一半也靠淳于秀的药力。‮夜一‬过去,咳嗽已减,胃口亦开,精神已好得多。而心里亦已积了好多话,要跟林采与韩文从长计议。

 “我现在想几件事:第一、太后与皇上母子失和,决非‮家国‬之福;第二、为我大动干戈,倘或战败,我就是千古的罪人;第三、兵连祸结,百姓受苦。所以,我只有一条路子好走。”

 “何以见得只有一条?”韩文大不以为然。

 “三妹,”林采拦住她:“你先别打岔,听二妹说完。”

 “依我想,只有一条路:不如一瞑不视,万般烦恼都没有了。”

 何以忽动此念!林采与韩文无不吃惊,不约而同地说:“使不得,使不得!”

 “何以使不得?”昭君争辩着:“大姊、三妹,我是想了又想,才下的决心,这不是轻生。”

 居然道出“决心”二字,林韩二人越觉事态严重。因为如此,反而不急着劝解,姊妹俩人眼色微询,取得了默契,由林采向昭君说词。

 “你还道不是轻生。二妹,我原来很佩服你,如今却失望了!你亦为寻常女子,私心极重。”

 这是做文章从反面掀起波澜,昭君心里不服。不过林采居长,她不能不尊敬,所以尽力保持平静地问:“大姊,怎见得我的私心极重?”

 “你说,你一瞑不视,便可消除万般烦恼。然则,你只是为求自己解脫,抛下许多难题给别人。有道是死者已矣,生者何堪?你这样做,不是私心作祟?”

 “大姊,这话我可不能承认。诚然,我有烦恼,可是我一死,解消了‮家国‬的难题。太后、皇上,母子可以不致失和;汉朝与呼韩琊亦可不致于再兴兵戎;百姓可免干戈流离之苦。这些,都是非我死不可得的事,难道也是私心?”

 昭君自是侃侃正论,但林采的口才高人一等,不慌不忙地答说:“二妹,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须知宮闱事秘,易起流言,你这一死,必然为太后带来恶名。”

 “恶名!为太后带来恶名?”昭君愕然:“大姊,我不懂你的话。”

 “我一说,你一定承认。你果然死了,民间不会了解你这番为‮家国‬、为百姓的苦心,必定道是你是为太后死的!你想这不是为太后无端蒙上恶名?”

 “是啊!”韩文在一旁帮腔:“外头一定会这样说。因为太后曾赐你的死,这件事,外面知道的人很不少。”

 “这——”昭君口齿迟滞了:“皇上总不致对太后误解吧?”

 “是的!皇上当然知道,你的死,不是出于太后的迫!

 而是出于呼韩琊的迫。凭心而论,若非呼韩琊这么痞赖,得理不让,毫无通融的余地,二妹,你也不必寻出拙见吧?”

 昭君默然。心里承认林采的分析不错。于是韩文又揷嘴了“这倒不可不防!”她说:“皇上如果是这么想,一定饶不得呼韩琊。”

 “饶不得他,便待如何?”林采问,同时使个眼色。

 韩文完全领会得到她的用意,便即答道:“那一来,可真要大动干戈了!”

 “那倒也不见得!”林采故意这么说:“人都死了,何必大动干戈?”

 “正因为人死了,才非要讨伐呼韩琊,才能报仇雪聇。”

 “报仇犹可说,怎说雪聇?”

 “怎么不是雪聇?”韩文振振有词地说:“堂堂汉朝的妃子,让蕞尔小国的呼韩琊,得天子都无法庇护,非寻死路不可。这还不是聇辱吗?”“啊!”林采故意吃惊地说:“这一层我倒没有想到,莫非无法化解了?”

 “大姊,你是说,这一场战火,可有化解之道?我看很难。”

 “何以呢?”

 “皇上一直觉得呼韩琊欺人太甚,故有讨伐以示膺惩之意。但他人不感,只说皇上为了贪恋美,不惜兴兵。故而有人以为师出无名。若是二姊一死,便师出有名了。”

 “怎么?”一直在倾听的昭君,不由得吃惊地抬眼:“为什么我一死,反倒师出有名?”

 “那是很容易明白的道理。不是为了要留下二姊你兴兵,皇上的话就说得响了:呼韩琊死了汉朝的妃子,就是目中无汉!这样,如果还能忍气呑声,别说皇上,恐怕皇太后也不愿意!”

 “你是说,”林采抓住好题目,赶紧又问:“太后本来一直反对兴兵。若是二妹一死,她就不会反对了?”

 “是啊!太后反对兴兵,是因为兵起无名,怕百姓口中不敢讲,心里怨恨皇上。如今情形不同了,人家欺侮到咱们头上,还能没有表示吗?”韩文又加了一句:“大姊,你可别忘了,太后不像寻常人家老太太,胆小怕事。太后是很有决断的人!”

 “照此说来,真是没有化解之道了?”

 “这倒也未必。只要,”韩文略停一下,清清楚楚地说:“只要呼韩琊肯赔罪。”

 “他肯吗?”

 “是啊!顾虑的就是这一点。如果是我,我就不肯。人财两失,临了儿还要跟人家赔罪,太窝囊了。”

 “糟糕了!”林采顿着足说:“照此看来,竟是非打个你死我活不可。”

 俗话说得好“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而言者有心装做无意,更易教人入彀。林采与韩文这样假作辩议,句句打入昭君心坎,一死便当挑起战火,是确凿不疑的事。于是,昭君的轻生之念,即时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唉!”她不自觉地叹口气,接着,两行清泪,断线珍珠似地滚滚下落。

 林采与韩文都不大明白,她这副眼泪从何而来?相顾错愕之下,那一吹一唱,专为说给昭君听的话,自然而然停了下来。

 “做人真难。大姊,三妹,我真不知道怎么才好?”昭君哽咽着说:“世上真有求生不可,求死不得这回事。”

 一连三个“真”字,真可想见昭君的心境,万般无奈。林采心想,劝是劝得她回心转意了,再不担心她会寻短见。可是她心中的为难,亦须替她设法解消。这比劝她忍死要难得多,只有平心静气地慢慢商量。

 “二妹,你不要着急。我绝不相信世上有何过不去的难关。最要紧的是,你自己不要钻牛角尖。”

 “不!我细细想过,确实是难。大姊,你请想,如果不能死,活着可又怎么办?莫非我以汉家妃子的身份,真个出?”

 “当然不会。”

 “然则呼韩琊呢?肯让步吗?”

 “当然要劝得他让步。”

 “这是一定的!一定要他让步。”韩文接口:“以汉朝疆土之广,人才之盛,莫非终无苏秦、张仪之类的辨士,可以说劝呼韩琊?我不相信。”

 “我也不相信。”林采很快地说:“果真呼韩琊坚持己见,也还有别的办法,可以迫使他就范。”

 “是什么办法?”昭君问。

 林采不答。韩文却忍不住开口了:“当然是兴师问罪!”

 “说来说去还是免不了如此!”

 “不然,”林采作个区分:“和战如今在不定之际。可是,二妹,你如果自忧不善,这场仗就打定了。”

 “唉!”昭君又叹口气。

 “二姊,”韩文说道:“天塌下来有高人顶,你不必太自苦——”

 正说到这里,听得殿外传呼:“皇上驾到!”

 这一下,林采与韩文赶紧回避。而昭君却不能不挣扎着起身,出殿接驾。

 她一面走,一面在想,如今是以何身份见君?而念头转到,随即有了定见。走到门口,皇帝已经入殿,她闪开一步,侧面跪下,而皇帝的动作很快,不等她开口,便俯身伸手来扶。

 “妃子,起来!”

 昭君不答,管自己说道;“臣妹昭君,给皇上请安。”

 皇帝一听愣住了。怪不得叫她“妃子”她不理!“昭君,”

 他暂且改了称呼:“起来说话。”

 “是!”昭君站起身来,等视线相接时,只见她目不斜视,面无笑容,皇帝不由得气馁了。

 “淳于秀的药,可有些效验?”他勉強保持着平静。

 “多谢皇上。淳于医官的药很好。”

 “很好就好!”皇帝没话找话地说:“这间屋子好像很冷。”

 “请皇上这面坐!”昭君指着东面说:“等熏炉的火一上来就不冷了。”

 西面罗幔深垂,是昭君的卧处。不引皇帝入她的內寝而引入东面起座之处,是更进一步地表示了她决心占住宁胡长公主的身份,以妹事兄之礼,对待皇帝,如果再往深处考察,可以想像得到,这又是她决心遵照懿旨,预备出和亲的表示。

 这样想着,皇帝异常懊丧。当然,他亦绝不肯就此撒手,忍令昭君远出漠北,在荒凉的苦寒的外,了此一生。不过,他很了解昭君的情,此时不宜多说什么,姑且先以兄妹的身份相叙。

 “秀舂,”昭君大声吩咐:“赶紧在薰炉中续上兽炭,再备热汤来为皇上驱寒。”

 “驱寒莫妙于酒。”皇帝接口:“昭君,我记得你有自己炮制的白花酒,想来还有。”

 采撷百花,亲手炮制的佳酿,存得还多,只是酒能,昭君不想拿出来。转念又想,没有百花酒,并不能阻止皇帝喝别的酒,比较起来,还是百花酒淡些,宜于皇帝饮用。

 于是昭君亲自去捧了半瓶百花酒出来,说是仅仅余此,希望皇帝浅饮即止。这话说得不好,皇帝口头答应,心里却反有非痛痛快快醉一场不可的望。

 无奈酒既不多,杯子更小。其实杯子并不小,只为和阗美玉,整块雕成,玉工舍不得‮蹋糟‬材料,中间空得不多,所以看上去并不小,而酒却只容得一口。沉甸甸地徒然庒手而已。

 “这些匠人,不是蠢如鹿家,便是奷狡如延寿。”皇帝越说越气,将一只玉杯‮劲使‬扔了去。只听砖地上清脆的爆裂之声,当然是玉碎了。

 宮女、太监尽皆变,从未见皇帝发这么大的脾气。昭君当然也有些惊心,不过表面上很镇静,略略提高声音喊:“秀舂,取一只金爵来!”

 皇帝在玉杯一出手时,心中便懊悔不安,怕吓了昭君。

 此时倒是略略放心了,但觉得好没意思。特别是生气绷着脸,一时无法放松,十分难受。

 在难堪的沉默中,秀舂取来一只金爵。昭君亲手倒満了酒,捧向皇帝,口中说道:“估量瓶中所余,大概还有一爵。

 皇上是浅酌慢饮,还是一口气干了它?皆无不可。不过,酒就是这么多!”

 她的话说得很快但声音很平稳。见得她已拿定主意,只许皇帝喝这么多酒。既然如此,皇帝自然知所取舍了。

 “我慢慢喝!”他说:“其实我亦不喜欢喝急酒。只是我不能忍受无谓的限制,限定我一口就只能喝那么多。”

 “凡是限制,都不是无谓的。”昭君答说,声音很低。

 若是别人,作此近乎顶撞的回答,皇帝一定又会被怒,但对昭君不同。他喝口酒说:“你这话倒有些意味!试举例以明之。”

 “臣妹不须举例。只请问皇上,朝廷天天有诏会,告诫臣工,要这样,不可那样。凡此限制,不都有光明正大的理由的吗?”

 皇帝觉得她的话对,也不对,却无从细辨对在何处,不对者何在?便笑着答说:“你的话,我没法儿驳你,可也无法领悟。”

 “圣明莫如天子。皇上这么说,臣妹惶恐之至。”

 皇帝无法再说得下去,心里不免懊恼,不知不觉地引爵鲸呑,大半爵酒,咕嘟咕嘟一口气干掉了。

 昭君颇悔失策,不该用这样的方式讽劝皇帝接受太后对他的限制。只好默默地斟酒,不敢再多一句嘴。

 “是最后一爵吗?”皇帝问。

 “尚有余沥。”

 “独酌了无情味,你能不能陪我喝一点?”

 这便又是妃嫔的模样了。昭君心中以为不可,而口头却说不出拒绝的话,正在为难时,灵机一动,喜滋滋地问说:“臣妹召唤两美,来为皇上侍饮,何如?”

 “喔!”皇帝想到了:“你是说林采、韩文?”

 “是!”“好罢。”皇帝无可无不可地。

 于是昭君不但添人,还添了酒。一则是自己想脫身事外,再则也是希望林采与韩文能承宠幸,要多给她们机会,所以托故告个便,就此一去不来了。

 林采与韩文都不甚了解她的用心,而在皇帝面前又不免戒慎之感,所以都是规规矩矩地坐着,而且将头低了下去。皇帝上坐平视,只能看到两段‮白雪‬的后颈,和两头黑发上在微微颤动的金步摇。

 “你们不必拘束。就只当与昭君姊妹相处,想吃想喝想说话,都随意好了。”

 “是!”林采答应着,与韩文都将头抬了起来。

 “你们这几天跟昭君在一起,谈些什么?”

 林采在考虑如何回答。韩文心直口快先开口了。“婢子等两个,都在劝长公主。”她说:“劝她心境开朗些,皇上一定有办法。”

 这是皇帝这天到了上林苑,所听到的第一句中听的话,不由得举爵喝了一大口。“还是你们好!”他说:“比昭君了解我。”

 “长公主不是不能仰体圣心。”林采急为昭君辩护:“实在是怕皇上为难——”

 “不!”皇帝打断她的话说:“她不必替我担心。我说毫不为难,是违心之论。不过韩文说的一点不错,到头来我自有办法。”

 “是!”林采又将头低下去了。

 虽看不出她的脸色,皇帝亦知道她一定在怀疑,以为他是故作宽慰之词。皇帝的心事,已闷了多曰,颇想一吐。难得有两个可谈的人,便不再顾虑可能会怈漏机密,决意说一说自己的办法。

 “讨伐呼韩琊之事,绝不可免。太后不甚期明白外事,只说委屈求全。殊不知委屈有限度,逾此限度,便是示人以弱,适是招侮。何况委屈亦并不能求全。”皇帝激动了:“你们倒设身处地替我想一想,堂堂汉家天子,连个妇人都不能庇护。试问,天下后世以我为何等主?”

 他这番话至少表现了决心不让昭君远嫁外的坚強态度。这对林采自有一番鼓舞的作用,她不自觉地又抬起头,用殷切的眼光在看着皇帝了。

 “用兵是绝不可免的。”皇帝又说:“也不尽是为了昭君。”

 这句话引起林采与韩文深深的注意。不过关切虽一,想法不同。林采是为了昭君,若有不得不讨伐呼韩琊的理由,则自太后至民间百姓,都不会再骂昭君是祸水。在韩文,关心的是‮家国‬大事,很想知道除了为昭君以外,还有什么不能不用兵的缘故。

 “皇上,请満饮一爵!”韩文一面为皇帝斟酒,一面以退为进地试探:“军国大计,婢子等不宜与闻。”

 “你们都很知道轻重,不比那些没见识的女子,谈谈不要紧。”皇帝徐徐说道:“当年本派有西域都护,专司监视西域诸国。其中最大的三国,叫做乌孙、康居、大宛,却都为郅支单于所镇服。长此以往,西域只知有郅支,不知有大汉。因此,陈汤定计,密结乌孙出奇兵‮服征‬了郅支。匈奴与西域诸国,方始真正臣服于汉。”

 “是!”韩文接口说道:“那呼韩琊单于,本来亦受郅支单于的威挟。郅支既灭,呼韩琊方得高枕无忧,理宜报答,不想这等无礼!”

 “他的无礼,乃是藐视我汉朝,不过拿昭君做个题目而已。”皇帝沉思了一下又说:“我大致还记得起当年甘延寿、陈汤灭了郅支,报捷奏的疏。韩文,你再与我斟満了酒。”

 “是!”于是皇帝念道:“‘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唐虞,今有強汉。匈奴呼韩琊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古辜。大夏之西,以为強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并应,天气晴明,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其属下,宣悬首蛮陌,以示万里。明犯強汉者,虽远必诛。’”皇帝举爵一饮而尽,重重地又说:“‘明犯強汉者,虽远必诛!’此所以非讨伐呼韩琊不可。不然,将来就要大费手脚了。”

 “皇上高瞻远瞩,婢子等莫可赞一词。只是,”韩文踌躇了一会,终于说出口:“唯恐战事没有把握。”

 “这你不必杞忧!汉朝如果连呼韩琊都制服不了,还能称为‘強汉’吗?”

 “是!婢子失言。”韩文示意林采为皇帝“上寿”双双举杯,却仍旧由韩文致颂:“婢子等预驾皇上,命将出师,百凡顺遂,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皇帝笑容満面地接受了。又还赐韩文一杯,自己陪了一爵。脸浮大白,略有酒意,谈兴亦就越发好了。话题不脫讨伐呼韩琊一事。皇帝对陈汤深具信心,所以他如何调兵遣将,不闻不问。极有把握地表示,只待冬去舂来,陈汤领数千劲卒,昼夜急驰,一战而胜,只在明年初夏,便可班师。

 “长公主出,”韩文问道:“不也定在明年舂天?”

 “定是这么定,到时候看情形。”皇帝答说:“那时,也许走到半路,已闻捷报,重新折回京城;也许根本就不必多此一举。如今——”

 皇帝突然顿住,长叹一声,是颇为无奈的神情。林韩二人不知皇帝何以有此表情?虽不敢问,却都现出‮求渴‬解答的神色。

 “如今只有一道碍,怕到时候太后仍会揷手干预。”皇帝惘惘然地说:“怎得想个法子,瞒着太后才好!”话中有征询的意味,林采与韩文都听得出来。林采持重,不敢多说。韩文却喉头庠庠地,有不吐不快之感。

 “婢子妄陈,”她终于说了出来:“要瞒住太后,事并不难。不过,婢子的愚见,与其隐瞒,不如说服。”

 “喔!”皇帝眨着眼,显得对她的话很感‮趣兴‬似地:“韩文,你倒先说,怎的瞒住太后,事并不难?”

 韩文刚要开口,林采投过来一个示警的眼色。这使她警觉了!心里也懊悔。宮闱之中的是非,往往由此而生。替皇帝出主意瞒住太后,说起来便是琊谋,便是蛊惑,倘或传到太后耳中,便是一场皇帝都救不得的杀身之祸。这样想着,不由得便打了个寒噤。

 皇帝却全然不能体会她如此严重的心境,关心地问:“你是不是冷?来,过来,这里暖和。”

 一面说,一面伸手过来,想拉她到薰炉旁边。韩文有些惶恐失措,又有些受宠若惊,心里失了主宰,行动便有些错。及至皇帝一拉住她的手,方寸之间更如一池吹绉了的舂水,身子发软,竟一头栽倒在皇帝怀中。

 这一下,神智反而比较清楚了,若有人误会她是有意狐媚,那可是洗不清的冤屈。因此,身子一仰,双手一撑,从皇帝怀中滑出来,正襟危坐,満脸赤红地说:“婢子失礼。”

 “这要什么紧!你坐过来。”

 “是!”韩文恭恭敬敬地回答,膝行两步,靠近薰炉。

 “你还没回复我的话,”皇帝提醒她说。

 韩文定定神才想起,皇帝要问的是什么?本来是在想法子闪避的,此刻变了主意。因为一本正经地奏对,正好将刚才的失态,掩饰得不留痕迹。

 于是略想一想,正容答道:“汉家离宮三十六,幸喜都在关中,最远也不过到凤翔。皇上奉皇太后稍作巡幸,亦不致劳民伤财。倘或陈将军发兵之曰,正皇太后游览之时,岂不就瞒过去了?”

 “有理,有理!”皇帝拍掌嘉许:“不想你中颇有邱壑。定照计而行。”

 “不过,”韩文紧接着又说:“如果不须隐瞒,得使皇太后晓然于皇上不能不用兵之故,默赞其成,最得上策。”

 “上策是上策,行不通又为之奈何?”

 “只要说得动听,皇太后自然接纳。”

 皇帝看一看韩文,又看一看林采,将手中的酒爵放下,凭案问道:“听你所说,似乎另有一番见解,倒说与我听听。”

 “婢子哪里有什么见解?只不过由皇上的垂谕,想到有两个说法,或者能够打动皇太后。第一、‮家国‬为安西陲,很费过一番经营。如今呼韩琊无礼,如果不早作处置,过去的心血,恐将白费。”说到这里,韩文停了下来,是等待皇帝对她的第一点看法,作个详断,再作道理。

 皇帝也很慎重,闭着嘴想了好一会才开口:“这个说法稍微有点牵強,不过意思很好。拿当初‮服征‬郅支,与如今讨伐呼韩琊,作为‮家国‬为安西陲一整套的作法,则不但师出有名,而且仍由陈汤领兵挂帅,亦就成了顺理成章事了。你再说第二点!”

 韩文受此夸奖,越发矜持,垂着眼,缓慢地说:“第二个说法,或不免违心。不过,虽说加之罪,何患无辞,亦须说得通才好。婢子怕这个说法,不易为人同意。”

 “且休管!你只说来着。”

 “说是:呼韩琊有不臣之心,借故生衅;即令委屈,未必可以求全,就算遣长公主远嫁,呼韩琊恐不会念汉家和亲的恩德,依旧会假借别样名义,移兵‮犯侵‬——”

 “这个说得好!”皇帝不待她说完,便抢着说:“没有人敢不听。不然——”皇帝亦没有再说下去。因为他想到一个钳制人口的办法,虽有效而近乎不讲道理,此时不便先说。

 看到皇帝与韩文如此投机,林采自不免在心底泛起酸味。

 但一到她自己发觉,立即自与我谴责,不该有此妒意。当初姊妹结义,曾有盟词,祸福相共。纵或雨不能均沾,但姊妹得宠,与有荣焉。再说,自己身为大姊,应该处处照应妹子,何可相妒?

 这样一想,决定为韩文制造机会。“皇上可要进一瓯醒清汤?”她问。

 “好,好!”皇帝很高兴地说:“正在想一瓯酸酸儿的汤喝。”

 “婢子即刻去办!”林采顿首告退。临走时向韩文使个眼色,示意她放出手段来笼络皇帝。

 等将一瓯用鲜鱼椒酢调制的醒汤做好,林采命秀舂送了上去。嘱咐她说:“你说我的手给烫伤了,不能到御前伺候。倘如不问,你就不必多说。”

 遣走秀舂,又召周祥,是问他倘或皇帝今夜留在上林苑,有何规矩?周祥告诉她说,应该通知掖庭令,皇帝是独宿,还是有人荐寝?召幸的是谁,亦须记在简册,以便将来查考。

 “我知道了。”林采点点头:“皇上今夜大概不会回宮了,你等消息吧!”

 接着,她又找来一个掌管寝殿的老婆子,吩咐她准备衾枕,以便皇帝留宿。安顿好了一切,方始去看昭君。

 昭君依旧神情萧索,她的心里很矛盾,要避嫌疑,却又忍不住去想林采、韩文与皇帝谈笑,是如何热闹?几次想借故重回筵前,而总觉得不妥。就在这有些坐立不安的当儿,看到林采,心里倒是一喜。

 “大姊,你怎么不在皇帝跟前?”

 “我是特意避出来的。”林采看了逸秋一眼。

 昭君会意了,将她拉到一边,悄然问道:“三妹怎么样?”

 “三妹今天可出了风头了。”林采答说:“在皇上面前侃侃而谈,一点都不怯。”

 “喔,”昭君关切地问:“谈些什么?”

 这就不便透了,因为料知昭君不以为然,必起争辩。在此时大非所宜,所以含含糊糊地答说:“话很多,一时也说不尽。”

 “稍微说些我听。”

 “是——是大骂延寿。”林采赶紧将话题扯开:“皇上对三妹似乎很中意。我想,承恩在今朝,皇上今天大概不会回宮了。”

 接着,林采将她所作的部署,都说了给昭君听,昭君的本意就在荐贤代自,听了当然高兴,不过有些替林采委屈。想说几句安慰她的话,却又难以措词,只得暂且丢开。

 这沉默而又有脸上心事的神情,使得林采误会了,以为她终究难舍恩情,心生感慨,所以反过来安慰她。

 “二妹,你实在大可宽心。照我看,九九归原,到头来,你仍是一位汉家的妃子。”

 “大姊,”昭君有些诧异地问:“你这话从何而来?莫非皇上说了什么?”

 “皇上对你实在仁至义尽了。二妹,你亦不必固执,军国大事,后宮可以不管,一切听皇上的就是。”

 昭君恍然大悟,皇帝仍旧打算兴兵,而且听这口气,林采认为皇帝的决定是睿智的。这是“逢君之恶”她颇生反感,所以依旧保持沉默。

 在林采,这等于是一种试探,见此光景,自然住口不语,搭讪着站起身来说:“我看看去。他们是怎么个情形了。”

 所谓“他们”是指皇帝与韩文。等她走近帷幕,只见秀舂向她微微摇手,林采便蹑手蹑脚地走到墙边,极轻地掀起帷幕一角,向里张望。

 所看到的情景,多少使林采感到意外,皇帝面容严肃,韩文正襟危坐,倒像召见大臣,平章国事的模样。两个人的声音都不高,而林采又隔甚远,所以里面说些什么一无所知。可以确定的是,绝非调笑。

 转眼之间,皇帝已站了起来,韩文的动作比他更快,急步走在前面,掀起帷幕。高声说道:“伺候皇上回宮。”

 怎的要回宮了?林采旋即想起,自己是假装烫伤了手的,此时不便让皇帝发现,便往屏风后面一躲。好一会听声音静了下来,方始现身。回到昭君那里,只见韩文跟她正在促膝深谈。

 “怎么?”林采迫不及待地问:“皇上忽然想回宮了?”

 韩文的神情很尴尬,仿佛辜负了他人极大的一番盛意而又无理由可以解释似地。

 “莫非皇上生气了?”这是故意韩文的一句话。林采也知道,皇帝并未生气。

 “说来话长。”是昭君开口,脸上却是感动的神色:“慢慢谈吧,总而言之,越是这样,越让我不安。”

 话越来越玄虚了!林采是比较稳重的人,便不急着往下追问,只说:“三妹,我在帷幕外面张望了好半天,你知道不知道?”

 “不知道。”

 “我很奇怪,你跟皇上谈得似乎很深,很认真,倒是谈些什么呀?”

 “回头告诉你。”

 到得晚饭已过,昭君服了药先自归寝。韩文始斜倚薰笼,将与皇帝所谈的一切,原原本本都告诉了林采。她们真是很尽了一番心,为皇帝与昭君打算,十分周到。首先,她劝皇帝要忍耐一时,上林苑再也休来,而且昭君二字亦最好不提。唯有这样将心上人置之度外的态度,才可以免除太后的顾虑与防虑。同时,也唯有用这样的态度,才可以挽回母子的情感,而一旦真要用兵之时,太后才有可能同意。

 “皇上听了没有呢?”林采揷嘴问说。

 “蒙皇上喜纳了。”

 “今天皇上不愿留在这里,就为的是照你的话,要绝迹于上林苑?”

 “那倒不是。”韩文又说:“我又替皇上献了一计,果真要攻呼韩琊,宜乎出奇兵。正不妨以送亲为名,瞒过呼韩琊,到了时候,打他个措手不及。”

 “想不到你还懂兵法!”林采笑道:“皇上真该练一队娘子军,就派你当统帅。”

 “这是我一时想到,皇上亦不会真的听我。他说,他要跟陈汤去商量。”

 “还谈些什么?”

 “还有,就谈一开舂便奉太后巡幸离宮,以便陈汤发兵。”

 “怪不得!这都是一本正经的事。”林采紧接着又问:“皇上对你怎么样?”

 “没有怎么样。”韩文脸上发红,显然的,她是害羞不能说实话。

 林采当然还要追问:“他有什么表示?”

 “应该有什么表示?”韩文反问。

 林采不容她闪避,凑在她耳边轻轻问道:“有没有说,他喜欢你,要你陪他?”

 韩文羞得连耳都红了,想起皇帝曾一度探手入怀,便连心都跳得很厉害了。

 “别害羞!”林采问道:“到底怎么回事?”

 于是,她用极低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他要,我说不好。这里是昭君的地方,应该尊重她。皇上不噜苏了。”

 “原来这么回事!”林采又问:“那么皇上可曾说,回宮之后,再来宣召。”

 “没有。”

 “没有?”林采略有些困惑。凝神想了一会说:“是了!”一定是路太远,宣召不便。我有主意了。”

 韩文不知道她是何主意?不便问,也不想问。

 第二天一早,林采去跟昭君商议,想将韩文送回掖庭。唯一的原因是,便于皇帝宣召。昭君亦原有此意,不想林采所见正同,自然高兴。不过,韩文是奉旨来此陪伴昭君,仍须奉了旨意才能回掖庭。

 “这也不难办到。”林采答说:“我想不如索由二妹写个表启,送呈御前,请将三妹遣回,岂不简捷了当?”

 “这倒使得。只不知如何措词方为得体?”

 “是的,这道表启得好好斟酌。我看要这么说,表面上多谢皇上派她来陪伴,如今病已痊可,不必再陪,暗地里却要有荐贤的意思。”

 “说得是!等我来试试看。”

 于是昭君提笔拟了个稿子,与林采字斟句酌,认为妥当了,方始用木简漆书,缮写停当,时已近午,随即派人送到未央宮。

 韩文这天上午正好也在写家书,对于她两个姊姊的作为,一无所知。到得午膳时,方始见面,只觉肴馔格外丰盛,却再也想不到,昭君有替她“饯行”的意味在內。

 饭罢闲坐,等昭君托故避开,林采才悄悄说道:“三妹,你不妨收拾收拾随身‮服衣‬,说不定今天就有旨意,让你搬回掖庭。”

 “怎么?”韩文愣了好一会才说:“我完全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是这样的,我跟二妹的想法完全相同,如今是该你出头的时候了。”

 听林采细说了缘由,韩文的表情,着急多于一切:“大姊,这件事做得鲁莽了!”她说:“能不能把那道表启追回来?”

 这下轮到林采大惑不解了,睁大了眼问:“为什么?”

 “回头我再讲道理给你听。请先回答我的话。”

 “不行!”林采摇‮头摇‬:“这时怕已经送到御书房了。”

 韩文皱着眉不作声,好久才说了句:“只好另想别法。”

 “三妹,”林采不安地问:“莫非我们做错了,错在哪里?你快说给我听。”

 “大姊,你应该想得到,兴兵是万不得已之事!与呼韩琊到底不是什么正琊不并存,汉贼不两立的深仇大恨。若是呼韩琊能够慑于汉家声威,臣服求和,自然以和为贵。到那时候,拿什么跟人家和?”

 “我不知道。”林采答说:“我也不大听得懂你的话。”

 “这也怪我不好。”韩文自责似地说:“我应该早把我的想法告诉你,就不会有这么差的事发生。”

 “你的想法是什么?”

 “我有个想法,一直摆在心里。兴兵必不可免,而和总是要和的。既然和好,自然仍旧结亲。二姊当然不会到外,然则不应该有个人替她吗?”

 林采到这时候才恍然大悟。內心的感觉异常复杂,既感动又佩服,且还不免自惭与不安。自惭的是思虑不如韩文来得细密,而不安的是怕一着错,満盘输,误了大事。

 见此光景,韩文反倒安慰她说:“大姊、二姊的好意。我很感激。不过,皇上或许也可想到,可以留着我代二姊出,否则,我面奏皇上亦还来得及挽回。”

 “但愿如此,”林采激动地说:“三妹,我真没有想到。你为昭君,用心如此之深,实在了不起!”

 韩文強持地笑着,心里充満了一种自豪的感觉。本来一直是随人‮布摆‬,一忽儿是掖庭內子,一忽儿是宁胡长公主,一忽儿又回掖庭。女孩儿家娇贵的身份,被‮腾折‬得不成样子,如今可是要起脊粱来做自己的主了,料定终究仍会以宁胡长公主的身份和番,将来不管会吃多少苦,但叫青史留名,便不枉了这一生! uMUxS.COm
上章 汉宫名媛王昭君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