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进东华门,找到文华殿,东北有三道横跨御河厅的石桥,桥北三座绿瓦的殿宇,便是皇子所居的南三所,中间一座提名谢芳殿,即十弘皙的住处。殿门未启,但墙內灯光不止一处,想来弘皙已经起身了。
其实,不是弘皙已经起身了,而是根本不曾归寝,与弘昌计议了大半夜,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结论,决不善罢甘休,而且开了一张名单,凡是曾遭大行皇帝谴责,在眼前不得已的亲贵大臣,都要派专人去联络。就在这时候,听说张、鄂二人,想携来访,这在弘皙多少是感到意外的,不过他们的来意时很明白的,来做说客。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弘昌说道:“咱们得好好儿捉摸捉摸,定个宗旨出来,才能应付得了那两个老狐狸。”
“不!”弘皙觉得有一点必须提出纠正“张衡臣,一向对我不错。”
“既然如此,口气不妨更硬一点儿。”
于是弘皙
待护卫,延纳两相,道是他刚起身,须得少待,方能相见。这样,他跟弘昌便可从从容容的商议了。
看到弘昌陪着弘皙一起出见,为张、俄两人始料所不及。此人蛮横骄奢,素为怡王所不喜;他之拥护弘皙,固有臭味相投,但主要的,还是因为以长子而未能袭爵,
中一股怨气不出,久而久之化成戾气,脾气越发乖谬,是个很难对付的人。
果然,一开口就让人窘于应答“两位是来
驾的吧?”他说。
张廷玉木然无语,鄂尔泰确有急智,打一句:“是来劝驾的”
“劝谁?”
“王爷,”鄂尔泰赶紧又说:“还有贝子。”
“与我何干?”弘昌笑道:“自然来劝王爷的。”
“怎么说,与贝子不相干?想当年怡贤亲王辅佐先帝,尽忠竭力;先帝酬答怡王,亦可说至矣尽矣,一王不足,又封一王,还长劝怡王,儿孙自有儿孙福,大可看开些。其实呢,怡王的子孙,先帝无不关切,前一阵子还提起,说到了该加封的时候,千万别忘了把怡王的老大的名字,开在前面。贝子,光凭这一点,你就该仰体先帝的德意,遵奉遗诏,以慰在天之灵。”
弘昌不作声。动之以情,不免想起往事,他在雍正元年就被封为贝子,原有让他袭爵之意,以后事与愿违,怪不到大行皇帝身上。倒是大行常劝他父亲的话,让他少受了好些责罚,而况还有打算将他进奉为贝勒的一番好意。转念到此,不由得就减低了对嗣皇帝的敌意。
但既来助阵,其势不容他保持缄默,想起弘皙说张廷玉一向对他不错的话,便即说道:“衡臣,你应该替王爷说几句公道话吧。”
“哎,!都只怪先帝走得太急了些!”张廷玉有叹一口气,低着头,不胜黯然似的。
“惟其走得太急了,才更要你们两位说公道话。”弘皙突然问道:“衡臣,你是那年回京的?”
“雍正九年”
“雍正七年夏天的事,你总听说过吧?”
鄂尔泰知道他指的是什么,却故作不止“王爷指的是哪件事?”他问。
“指宮中闹鬼——”话一出口,弘皙才发觉措辞太不妥,所闹得“鬼”便是他的父亲胤仍,别人可以说“闹鬼”他不能说,所以改口说道:“先王在宮中显灵,大行许了好些心愿,病才能好。那些心愿是什么,你当然知道。今曰天下,等于过河拆桥。”他厉声说道:"人好欺,鬼神难欺。”
见他这种狞厉的态度与语气,鄂尔泰心里难过极了。先帝风采峻肃,持礼特苛,没有人干在他面前走错一步,说错一句,否则就可能有不测之祸。如今一口气上不来,散手尘寰,便居然有人敢于如此肆无忌惮的大家谤讪,而那它毫无办法。看来帝王将相,无不是“一旦无常万事休”!想想人生真是乏味。
这是张廷玉开口了“王爷,你有点误会了。根本谈不到,欺人、欺鬼神的话。先帝当时只说四阿哥、五阿哥和王爷都有继承大位的资格,并没有说,大位一定会传给王爷。”他停了一下,又说:“总之,如今相忍为国最要紧。”
“相忍为国,不错;是非可得分明,真相更不可不推求。大行皇帝说过,一旦有了结果,要把何以传位给某人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让大家心服口服。可是,现在的局面,你说能让人心服吗?”
“这就是我所说的,只怪先帝走得太急,竟来不及办这件事。”
“这话不对,既有所谓遗诏,那就是早已订了主意,既定了主意,又何以不说明白?”
词锋很犀利,张廷玉只好这样说:“想来先帝虽写了手诏,心里仍在推敲。““既然如此,就是未定之局。即使未定之局,我就不能承认四阿哥的了皇位。”
“国不可一曰无君。”鄂尔泰抗声说道:“请王爷以社稷苍生为重。”
从“国不可一曰无君”这句话中,弘皙已知四阿哥弘历将在这天接位。冷眼旁观,一向带她不错的张廷玉,似乎有劲没处使,帮不上什么忙,而弘昌为鄂尔泰一劝,也有怈气的模样;“死
”如此,其他可知。看来只有使出最后一招来了。
这最后一招便是“发横”也是他跟弘昌计议到后来,一致同意的态度。就算拦不住弘历得位,可也不能让他安安稳稳舒舒服服称帝。
于是他说:“‘国不可一曰无君’是你们的事,忍得下去忍不下去,使我的事。我早已什么都豁出去了,倒要等着看他是不是雍正的跨灶之子?”
鄂尔泰,张廷玉相顾失
。弘皙已公然表明要造反了。用年号来称大行皇帝,充満了轻蔑的敌意,而“跨灶之子”那句话,又无疑对四阿哥挑衅,看他敢不敢想他父亲那样“杀兄屠弟”?
鄂尔泰暗中思忖,就凭弘皙这几句话,将来恐怕已难免有杀身之祸,因而像张廷玉以眼色示意,此事绝不可怈漏,张廷玉也是一样的想法,微微颔首,报以默契。
“王爷,”鄂尔泰以极诚恳的语气说:“退一步天地皆宽。王爷今天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安富尊荣,何求不得?且不说‘知足常乐’古人垂戒,只说本朝两位亲王的明智,就很值得王爷取法。”
鄂尔泰所举的两亲王,一个是礼烈亲王代善,它是太祖的次子而早已居长,佐父创业,战功彪炳。太祖遗命“四大四小,八贝勒共治”;礼亲王代善称号“大贝勒”名正言顺,应为领袖,可是他去拥戴胞弟“四贝勒”皇太极称帝,便是太宗。而太宗酬答拥戴之功,已颇优渥,一门之王,列帝皆另眼相看。再一个是安和亲王岳乐,它是太宗之兄绕余亲王阿巴泰之子,袭封后改号安亲王。顺治十八年,世祖二十四岁,但以自又知识开始,便
尝世味,十几年中,国事,家事,婚姻爱情变化莫测,堪破无常,只有佛门无荣无辱,为至乐之地。因而亲自为太监吴良辅祝发,打算带往五台山区作伴当。想到天下未定,更赖长君,在他的许多兄弟中,选中了安亲王岳乐,堪当大任。哪知“房星竟未动,天降白玉棺”忽而出痘,自得病至大渐,不过几天工夫,自知不起时,昭学士王熙草遗诏,传位岳乐。可是孝庄太后与他的教父德国人汤若望定策,皇位仍旧传子,选中的是皇三子玄烨,因为他已经出过痘了,那就是在位六十一年的圣祖。当继位之初,由安亲王领头,率诸王贝勒在正大光明殿设誓,公保幼主。圣祖在曰,对安亲王始终敬礼不衰,就是为了酬报他的谦让拥护之德。
“吴泰伯让国,史册
芳,义明千古,王爷莫非就没有见贤思齐之心?”鄂尔泰又说:“再拿礼烈亲王和安和亲王的德行来看,真正是功在社稷;如果不是太宗、圣祖在位,大清朝哪有今天?”
这话使得弘皙大不服气“毅庵”他提出质问:“你以为四阿哥可比太宗文皇帝、圣祖仁皇帝?莫非我就不如他?何以见得如果我退让,就是社稷苍生之福,否则就要为祸天下?其中是何道理?倒要请你开导!”
“王爷,你千万不能误会。”
鄂尔泰原始打算发挥他说理细如入毫芒的长才,一步一步劝得弘皙回心转意,不想他提出来这么尖锐的疑问,倘无利害关系明明白白的答复,不足以折服弘皙。因而考虑,是不是要提出平郡王来?平郡王福彭跟四阿哥之亲密,是宮中尽人皆知的事。
福彭以亲藩绾兵符,佩着“定边大将军”的金印,征讨大清朝开国以来最強悍的一个“叛逆”准噶尔,目前采取以战迫和的方略,正当紧要关头。如果大行皇帝的哀诏到达前方“大将军王”得知接位的不是四阿哥,且不说有何勒兵观变的举动,光是由于失望怈气之故,以致士气消沉,所关不细;何况重定苗疆,肩负重任的张广泗,亦为“旗主”平郡王福彭之命是听,倘或福彭不服新王,势必也会影响苗疆事务。这个说法很有力,可是会伤害福彭与张广泗,目前不妨用另一个说法,便是大行皇帝对四阿哥的嫡子永琏的期望。
等他将“瑚琏之器”的这番道理讲完,弘皙冷笑道:“哼!又是个为子择父的说法。”
这个讽刺很尖刻,但可不必理会,不想好久没有开口的弘昌问出一句话来:“永琏虽已出过痘了,可是到底只有六岁,谁知道将来怎么样?”这一下子提醒了弘皙,随即很率直地问到“永琏未成年就死了呢?”
鄂尔泰瞠目不知所答;只好转脸去看张廷玉,希望他能为他解除窘境,而张廷玉却故意避开他的视线,默无一言。鄂尔泰无奈,唯有反问“王爷说,应该怎么办?”
“我可以让步,”他说“如果永琏真的是‘瑚琏之器’让他一直当皇上,但如果永琏夭折了,他就没有再当皇上的资格。那时候,他要让位给我。”
鄂尔泰倒菗一口冷气,直截了当地说:“王爷这个条件,我不敢赞一词。”
“我知道,谁也没有办法替他做主,要他自己愿意才行。不过,我还有一个附带条件,他答应了,还得庄亲王、果亲王发誓作保。”
“是!”鄂尔泰答应着,转过脸去,低声问张廷玉:“如何?”
“诚如尊论,此事非我辈所能赞一词,唯有据实复命而已。”
据实向两王复命以后,果亲王率直表示:“我不能做这个保!我也不能发誓,凭什么?”
庄王
他的想法,大致相同,从古以来,从没有人做过这样的保,这样的保也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人有旦夕祸福,何况是个六岁的孩子,一场惊风,或者遭遇不测的意外,随时可以要了他的小命,那时能向嗣皇帝去说:“你该退位了,让理亲王来当皇上”吗?不过,他不愿想果亲王那样做决绝的表示,因为这以来便无转园的余地。当即劝道:“你先别忙!咱们先跟谈谈去。”
“他”是指嗣皇帝,等见了面,细说经过,嗣皇帝的表情,居然是平静的,他问:“两位叔叔看呢?应该怎么办?”
果亲王接着要开口,庄王急忙做手势阻拦,然后低声答说:“如果不发誓,倒可以许他。”显然的,这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履行保证责任的打算。本意是与嗣皇帝的想法是相同的,只要皇位到手了,谁也奈何我不得,可是不设誓,弘皙能相信吗?他说不出劝庄王姑且设誓骗一骗弘皙的话,决定自己来下手。“我是有诚意的,”他说“请两位叔叔,只做保人,我自己来发誓,而且”他又格外加重了语气“我也不相信永琏会夭折,人定可以胜天,何况是在我身边的儿子,多加几份小心不就行了吗?”
“好!”庄王答说:“我再让他们去
涉。”
于是张、鄂二人再次进宮,到撷芳殿去见弘皙很委婉的说明来意;弘昅一口拒绝“不行!我不相信他的话。”语气很坚决,点水泼不进去,不过鄂尔泰还是有了一点成就,劝得弘皙作了一个让步,不必两王都保,只庄王一个人设誓就行了。
这一下关键就在庄王一个人身上了。他反复考量,久久下不得决心,嗣皇帝当然不便催促,只不断旁敲侧击的表示,即令发了誓,也决不会应誓,因为永琏长大成人,或者年过四十的弘皙,大限一到,这个誓自然而然就不生作用了。
其时已经大天白亮,乾清宮的宴席已经铺设完成,只等移灵入宮,柩前继位,天下便可大定;而未得庄王一言,大家都只有焦灼的等待。这股无形的庒力很大,庄王终于承受不住,狠一狠心说:“好吧!我发誓作保。”
出人意料的是,弘皙反而让步了;有人劝他,做的已经过分了,只要庄王肯作保,不必再让他发什么誓。这样放宽了一步,庄王领了情,反而更有利。弘皙觉得这个见解很高明,决定接受。不过话说得很明白,只要永琏在二十岁以前去世,嗣皇帝便应禅位于弘皙;当然其中应该有一段缓冲时间,这个时间颇费
涉,嗣皇帝认为应该要两年,才能将他主持的大政,一一完成;弘皙则认为有半年工夫,尽够做个结束了。往返磋商的结果,采取折衷办法,定为一年。
于是大行皇帝的梓宮,正式移入乾清宮;嗣皇帝柩前接位,截辫成服,乾清宮中哭声震天,但听得出来,干嚎的居多,看得出来,缺少一副急泪的也很多。
Um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