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 易顺鼎曰:文子引“绝学无忧”在“绝圣弃智”之上,疑古本如此。盖与三“绝”字意义相同。今在“唯之与阿”句上,则意似不属矣。 马叙伦曰:“绝学无忧”一句,当在上章。又曰:晁氏读记书引明皇本,亦以“绝学无忧”属于旧第十九章之末。 蒋锡昌曰:此句自文谊求之,应属上章,乃“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一段文字之总结也。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谓唐张君相三十家老子注以“绝学无忧”一句,附“绝圣弃知”章末,以“唯之与阿”别为一章,与诸本不同,当从之。后归有光、姚鼐亦以此章属上章,是也。 李大防曰:案“绝学无忧”句,断不能割归下章。盖“见素抱朴,少私寡
,绝学无忧”三句,是承上文“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句。“见素抱朴”承“绝仁”二句;“少私寡
”承“绝巧”二句;“绝学无忧”承“绝圣”二句;“此三者以为文不足”句,是统括上文;“故令有所属”句,是启下文。脉络分明,毫无疑义。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吴澄曰:“唯”“阿”皆应声:“唯”正顺“阿”琊谄。几何,言甚不相远也。 刘师培曰:“阿”当作“诃”说文:“诃,大言而怒也。”广雅释诂:“诃,怒也。”“诃”俗作“呵”汉书食货志“结而弗呵乎”颜注:“责怒也。”盖“唯”为应声“诃”为责怒之词。人心之怒,必起于所否,故老子因协下文何韵,以“诃”代“否”唯之与阿,犹言从之与违也。 武內义雄曰:敦、遂二本“善”作“美” 易顺鼎曰:王本作“美之与恶,相去何若”正与傅奕本同。注云:“唯阿美恶,相去何若。”是其证也。今本作“若何”非王本之旧。 蒋锡昌曰:顾本成疏“顺意为美,逆心为恶”是成作“美”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彼此并美恶对言。傅本“善”作“美”应从之。此文阿、何、恶、若为韵,诸本“若何”作“何若”亦应从之。严可均曰:“相去何若”王弼或作“若何”非。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孙矿古今本考正曰:“不可”一作“不敢” 谦之案:淮南道应训引上二句,同此石。 忙其未央! 魏稼孙曰:“忙其”二字间,原空一格,或待补刻,或误分章,严连写。后“纯纯”二字间,亦泐一格,例以碑
首行,疑当时即因石泐跳书“忙”下石完。 谦之案:“忙”下空格,非泐字,亦非分章,疑为“兮”字未刻。 严可均曰:“忙其未央”御注作“荒其”河上、王弼“荒”下有“兮”字,句末有“哉”字。 吴云曰:邢本“荒”作“莽”王氏兰泉云:疑即“荒”字之误。 谦之案:广明本、室町本作“荒”碑本作“忙”“忙”与“茫”同,实“芒”字“芒”借为“荒”即今“茫”字。诗长发“洪水芒芒”玄鸟“宅殷土芒芒”传:“大貌。”左传襄四“芒芒禹迹”注:“远貌。”淮南俶真“其道芒芒昧昧然”注:“广大之貌。”叹逝赋“何视天之芒芒”注:“犹梦梦也。”庄子大宗师“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释文:“无系之貌。”遂州碑作“莽”盖以草深曰莽,与“忙”同有苍芒荒远之义。小尔雅广诂:“莽,大也。”吕览知接“何以为之莽莽也”注:“长大貌。”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崔注:“草野之
。”“忙”、“莽”、“荒”义相近。 众人熙熙,若享太?, 马叙伦曰:“熙”为“媐”之借字。说文:“媐,说乐也。” 谦之案:“熙熙”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列子杨朱篇“熙熙然以俟死”之“熙”字义同。“熙熙”即“嘻嘻”书钞一五引庄子“熙”作“嘻”初学记九、事文类聚后集二十引并作“嬉”晏子舂秋六“圣人非所与熙也”本作“嬉”熙、嘻、嬉义同,此云“众人熙熙”亦即众人嘻嘻也。 严可均曰:“若享太牢”“?”别体字。御注作“如享”释文作“若亨”引河上作“飨” 谦之案:遂州本“太牢”作“大宰”误。艺文类聚三引河上作“若享”玉烛宝典三引作“而飨” 武內义雄曰:“若亨太牢”王本“亨”字,陆氏读为“烹”河上公读为“享”又改“亨”作“飨”现在河上本、王弼本皆作“享”玉烛宝典三引此文作“飨”与陆所引河上本合。盖唯一“亨”字,诸家异其解释,遂至成本文之异也。 若舂登台。 严可均曰:御注、王弼作“如舂登台”河上作“如登舂台” 毕沅曰:“如舂登台”王弼、顾
并同,明皇、易州石刻亦同。明正统十年道蔵所刊明皇本始误作“登舂台”陆希声、王真诸本并误,今
俗本皆然矣。又李善闲居赋注引亦误。 俞樾曰:按“如舂登台”与十五章“若冬涉川”一律,河上公本作“如登舂台”非是。然其注曰:“舂
交通,万物感动,登台观之,意志
然。”是亦未尝以“舂台”连文,其所据本,亦必作“舂登台”今传写误倒耳。 蒋锡昌曰:唐強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引河本经文作“如舂登台”正与宋河本合;俞氏谓河所据本必作“舂登台”是也。顾本成疏“又如舂曰登台”是成亦作“如舂登台”…王本、河本及各石本皆作“舂登台”盖古本如此,似未可据最后诸本擅改也。“如”应从碑本作“若”以与上句一律。释文上句作“若”此当同也。 我魄未兆, 严可均曰:御注作“我独怕其未兆”河上作“我独怕兮其未兆”释文作“廓”引河上作“泊”傅奕作“我独魄兮其未兆”大典作“我泊兮其未兆”王氏引邢州本与此同。 卢文弨曰:今文“我独泊兮其未兆”王弼本“泊”作“廓”蔵本作“怕”说文:“怕,无为也。”蔵本为是。今王弼本作“泊”古本作“魄” 罗振玉曰:景福、英伦二本作“怕” 洪颐烜曰:我独怕兮其未兆,河上注:“我独怕然安静,未有静
之形兆也。”颐烜案:说文“怕,无为也,从心,白声”义即本此。俗本作“泊”字,非。 谦之案:今文“泊”与“魄”字声训通。史记郦食其传“落泊”作“落魄”又如“虎魄”字作“珀”国语晋语“其魄兆于民矣”韦昭注:“兆,见也。”此云“我魄未兆”即怕乎无为之意。 若婴儿未孩。 严可均曰:各本作“如婴儿之未孩” 毕沅曰:河上公、王弼“若”作“如”“咳”河上公作“孩”说文解字曰:“咳,篆文孩。”古文字同。 劳健曰:“如婴儿之未咳”“咳”字,景龙、开元作“孩”傅、范、景福与释文并作“咳”范注:“咳,何来切。张玄静与古本同。”集韵通作“孩”按“孩”即“咳”之古文。 谦之案:说文子部无“孩”字,见口部“咳”字下。广韵“孩,始生小儿”“咳,小儿笑”同音户来切。类篇:“孩与咳同,为小儿笑。”“孩”、“咳”本一字,傅、范本作“咳”音义同。释文出“咳”字,知王本作“咳”景福本、室町本亦作“咳” 乘乘无所归! 严可均曰:河上“乘乘”下有“兮若”二字。王弼作“儽儽兮若无所归” 谦之案:傅奕本作“儡儡兮其不足,以无所归”范本作“儽儽兮其若不足,似无所归”遂州本、顾
本作“魁无所归”景福、楼正、邢玄、磻溪、英伦各本作“乘乘兮若无所归” 朱骏声曰:儽,说文:“垂貌。一曰懒懈,从人,累声。”与“儡”微别,字亦作“儽”又误作“○”广雅释诂二:“○,劳也。” 释训:“○○,疲也。”老子“○○兮若无所归”释文:“败也,又散也。”河上本作“乘乘”“垂垂”之误。 武內义雄曰:王本“儽儽兮”旧钞河上本作“儡儡兮”景龙碑作“乘乘兮”按儽、儡声相同,据说文“儽儽,垂貌”与“乘乘”音义不近。疑“乘乘”是“垂垂”之讹。果然,则河上本作“儡儡”据其义训作“垂”字也。 众人皆有余,我独若遗。 严可均曰:河上“我”上有“而”字。 罗振玉曰:景龙本、御注本均无“而”字。 奚侗曰:“遗”借为“匮”不足之意。礼记祭义“而穷老不遗”释文“遗,本作匮”是其证。 于省吾曰:按“遗”应读作“匮”二字均谐贵声,音近字通。…广雅释诂:“匮,加也。”王念孙谓“匮当作遗”以“遗”有加义“匮”无加义也。礼记乐记“其财匮”释文:“匮,乏也。”“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匮”“匮乏”与“有余”为对文。自来解者皆读“遗”如字,不得不以遗失为言矣。 我愚人之心,纯纯。 严可均曰:“之心”河上、王弼“心”下有“也哉”字。“纯纯”河上、王弼作“沌沌兮”释文:“沌,本又作忳。” 毕沅曰:王弼同河上公作“纯”苏灵芝书亦作“纯”作“纯”为是。陆德明曰:“本又作忳。”“沌”“忳”并非也。 谦之案:作“纯”是也。易文言“纯粹
也”崔觐注:“不杂曰纯。”淮南要略“不剖判纯朴”注:“纯朴,太素也。”碑本“纯纯”室町本作“沌沌”义同。庄子山木篇:“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在宥篇:“浑浑沌沌,终身不离。”纯纯即沌沌也。彭耜释文曰:“李纯纯如字,质朴无
之称。”其说是也。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 严可均曰:王弼作“我独昏昏” 奚侗曰:“昏昏”诸本作“若昏”句法不协,兹从王弼本。庄子在宥篇︰“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蒋锡昌曰:以文谊而论,作“”者是也。下文弼注“无所
为,闷闷,若无所识”可证老子古本作“”不作“若”“”为“昭昭”之反。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焦竑曰:“昭昭”“察察”古本作“皆昭昭”“皆?” 谦之案︰傅、范本如此。范云:“王弼同古本,世本无‘皆’字。”知王本当有“皆”字。又“闷闷”傅、范作“闵闵”“闵”上均有“若”字。 范应元曰:河上公及诸家并作“闷闷”音同。韩文公古赋有“独闵闵其曷已兮,凭文章以自宣”详此“闵闵”字,注云“一作闷闷”正与此合,今从古本。 淡若海, 严可均曰:御注作“忽若晦”河上作“忽兮若海”王弼作“澹兮其若海”大典作“漂乎”一本作“忽兮” 谦之案:严遵本作“忽兮若晦”傅本作“淡兮其若海”范本作“澹兮若海”御注、英伦二本作“忽若晦”广明、景福、室町三本作“忽兮其若海”李道纯曰:“‘忽乎若晦’,或云‘淡乎其若海’,非。”谦之案:王、范本作“澹”字是也。王羲之本亦作“澹”碑本误作“淡”说文:“澹,水摇也,从水,詹声。”与“淡”迥别。“海”本或作“晦”为“海”之假借。书考灵曜:“海之言昏晦无睹。”释名释水:“海,晦也。主承秽浊,其
黑而晦也。”海、晦义同。此形容如海之恍惚,不可穷极。 漂无所止。 严可均曰:御注作“寂兮似无所止”河上作“漂兮若无所止”释文引河上作“渊兮”王弼作“飂兮若无止”梁简文、傅奕作“飘兮” 谦之案:室町本同。河上、王羲之本作“飂兮若无所止”广明作“兮若无所止”范本作“飘兮似无所止”馆本作“寂无所以”英伦本与御注同。又孙矿古今本考正曰:“‘飂兮若无止’,一作‘漂兮若无止’,一作‘胶兮似无止’,一作‘寂若无所止’。”“胶兮似无止”不知所据何本,疑“○”字之误。武內义雄曰:天文钞河上本作“○兮”广明幢作“兮”泷川本及世德堂本作“漂兮”按“○”“”为“漂”之或体,而漂、飂音相近。 吴云曰:王兰泉引河上公“”作“渊”注云:“今河上本作漂。”按此石作“”北碑多有之。毕沅曰:庄子“渊渊乎其若海”即用此文。 谦之案:“漂无所止”义长。漂然若长风之御太虚,与“飂”字义同。说文:“飂,高风也。”字亦作“○”吴都赋:“翼飔风之○○。”又作“○”玉篇:“○,高风貌。” 众人皆有已,我独顽似鄙。 严可均曰:“有已”各本作“有以”“我独顽”河上、王弼“我”上有“而”字。 武內义雄曰:敦、景二本“以”作“已”谦之案:“有已”即“有以”说文:“已,用也。”隸亦作“”作“以”广雅释言:“已,也。”郑注考工记曰:“已或作以。”注檀弓篇曰:“以与已字本同。”荀子非相篇曰:“何已也?”注:“与以同。”此云“皆有已”即“皆有以”庄子所谓“其必有以”是也。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陶鸿庆曰:傅奕本“我独”下有“
”字。据王注“我独
异于人”是王所见本亦有“
”字,而传写夺之。老子状道之要妙,多为支离惝怳之辞,或曰若、曰如、曰似、曰将、曰
,皆此旨也。当以有“
”字为胜。 谦之案:敦煌本、遂州本“独”正作“
” 严可均曰:“而贵食母”御注作“而贵求食于母” 李道纯曰:“而贵食母”或云“儿贵求食于母”非。 劳健曰:“食母”二字,范本误从唐玄宗加字,作“求食于母”玄宗自注云“先无‘求’‘于’两字,今所加也”明非古本,范氏失于校正。 谦之案:此句诸家解多误,惟苏辙得其义曰:“譬如婴儿,无所杂食,食于母而已。”又庄子德充符篇“豚子食于其死母”郭注云:“食啂也。”此云“食母”即食啂于母之意。又王羲之本“贵”下亦有“求”字,此帖断为明皇增字后所作无疑。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阿、何韵(歌部),恶、若韵(鱼部,恶,乌入声,若,入声),畏、畏韵(脂部),哉、熙、台、孩韵(之部,哉音兹,台,徒其反,孩,胡其反)。归、遗韵(脂部),昏、闷韵(文部,闷,平声),海、止、以、鄙、母韵(之部,海音喜)。奚侗:阿、何、恶、若韵,熙、牢、台、孩韵,归、遗韵,沌、昏、闷韵,晦、止、以、鄙、母韵。陈柱:忧、阿、何、恶、若韵,熙、牢、台、孩、归、遗、哉韵。余同奚。高本汉:荒(一作芒)、央韵,熙、牢、台、兆、孩、归、遗、哉为一韵,归、遗又自为韵。又昏、闷(一作闵)、海(一作晦)、止、以、鄙、母为一韵。杨树达曰:江韵得之,奚、陈、高并误。邓廷桢曰:恶、若为韵。古音善恶、好恶皆作去声,后世強分善恶之恶为入声。“若”字,诗烝民与“赋”韵,大田、閟宮皆与“硕”韵“硕”古音与“柘”韵同。生民“柘”与“路”韵,大学“硕”与“恶”韵,閟宮“若”又韵“作”“作”古音与“祚”“胙”同。彼此互证,大抵“若”字亦鱼、虞部之去声,今音则由去转入也。江有诰曰;闷,莫困切。按古有平声,当与魂部并收。老子异俗篇“我独闷闷”与“昏”协。顺化篇“其政闷闷”与“醇”协(唐韵四声正二十六慁)。又一说,江有诰以“牢”非韵。谦之案:“牢”古音读若厘。江永古韵标准平声第十一部曰:“牢,郎侯切。按牢,古音如此,故释名云:‘留,牢也。’老子:‘众人熙熙,如○太牢,如登舂台。’庄辛引鄙语:‘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盖皆读如厘,盖方言耳。”又“台”古读如持,释名:“台,持也。”“台”字当从ㄓ声,故与“持”近。“孩,户黎切”牢、台、孩为韵是也。又牢、兆亦韵。马叙伦曰:“熙、台、孩为句末之韵,前贤已能明之。若牢之与兆,亦协于句末,乃诗之间韵也。”(修辞十论) 右景龙碑本一百十六字,敦煌本一百十五字,河、王本一百三十二字,傅本一百三十七字,范本一百四十一字。河上本题“异俗第二十”王本题“二十章”范本题“绝学无忧章第二十”
UM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