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依据完好保存了巴利语原典风貌的《南传大蔵经本生经》的,泰国小乘佛教的朴素教义,即使是佛陀,其过去世的菩萨行期间,无罪而轻易转世为鼠或金色的天鹅也是天经地义的。
在泰国流行的南传佛教,直至明治时代,还不为曰本所了解。佛陀圆寂后,大约一百年至二百年间,小乘佛教裂分成许多派别,称为小乘佛教二十部。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下的摩泗陀,使其中的“分别上座部”传到了锡兰,至今仍
传于锡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用巴利语书写的“分别上座部”的三蔵中的,繁琐详尽的律蔵规定,至今仍是泰国修行僧的戒律,严格规戒着他们的曰常修行。戒律规定比丘250戒,比丘尼350戒。
其轮回转世观是怎样的呢?它与唯识论有何区别,有何特色呢?且不说年幼公主的信仰,曼谷街头随处可见的,身披袈裟的僧人们內心暗蔵的轮回思想是怎样的呢?本多望渴了解这些而广泛阅读佛教书籍。
结果他知道了,这些南传上座部的教义,起源于与弥兰陀王交谈的那迦西那高僧所属的阿毗达摩教学。关于《弥兰陀问经》
传的途径,有学者认为,最初大概是在希腊的殖民地西北印度写的,
传到东边的马加达地区而改为巴利文,增补后传到了锡兰,不久经锡兰
传到了缅甸、泰国等家国。这就是暹罗版大蔵经《弥兰陀问经》的由来。
因此可以认为泰国人信奉的轮回观,大致与那迦西那高僧所说的轮回观相同。这一派认为:
“引起轮回转世的‘业’的主体是‘思’,即意志。”
这种观念与《阿含经》的说法业很一致,接近佛教最根本的思想。若站在动机论的立场,正如这派所说的那样,人的
体或外界事物本无善恶之分,使其成为善或恶的全是心,是“思”是意志。
按说可到此为止,但阿毗达摩教学为了说明无我,又从整个物质界的无善恶开始解释。譬如那里有辆车,构成车的诸因素不外是一般物质的诸因素,但由于乘它的人轧了人而逃走,这车便成了罪的容器。心与意志是罪与业的原因,所以我们本来是无我的。然而“思”坐在那里面,因贪、嗔、琊见、无贪、无嗔、正见之六业道引起轮回转世,因此尽管“思”是轮回转世的原因,却不是主体。主体终归是无法知晓的。来世只是今世的连续,与今世连成一体的长明灯便是生。
此时的本多,感到更能够理解年幼的泰国公主的內心了。
每到雨季,曼谷便河水滥泛,道路与河
,河
与田地的界限顿时消失,道路变成河
,河
变成道路。生活在那里的那颗幼小的心灵里,时常会出现梦想的河水淹没现实,冲破前世与来世的堤坝淹没今世的情景吧。而且从河水滥泛的田野着
出稻子青绿的叶梢,原来的河水与田地里的水都浴沐着同样的太阳,倒映着同样的积雨云。
也许月光公主的心里发生了自己也没意识到的来世与前世的洪水,极目远望,在雨后明月高悬的广淼水域里,遗留着一个个岛屿似的现世明证,使她难以置信。堤坝已决口,境界已冲破,从现在起,前世可以自在发言了。
UmuXs.coM